• 50阅读
  • 0回复

甘肃加快开发建设河西地区 李子奇经过调查提出:通过三条途径解决三个矛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2-13
第2版()
专栏:

甘肃加快开发建设河西地区
李子奇经过调查提出:通过三条途径解决三个矛盾
本报讯 记者张述圣报道:甘肃省委书记李子奇到河西走廊考察时提出,加快河西的开发和建设,要通过三条途径,解决三个矛盾。
十二届三中全会之后,李子奇到河西走廊的天祝、古浪、武威、民勤、山丹、肃南、张掖七县调查,考察了一些专业户、联营体和工商企业,比较系统地座谈了农村、工业、流通体制改革问题,着重研究了县级体制改革的情况。李子奇在考察中看到,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发展,河西地区的农业进入黄金时期。农村商品生产发展很快,专业户和联营体已占总农户的20%以上,并涌现了一些农民企业家和致富户,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速度和农民收入水平,都处于全省的前列。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一是在工作指导上,不少部门仍习惯于单一抓粮,把人力、物力束缚在狭小的耕地上,路子很窄,资源不能合理利用。尽管这里的粮食亩产已达到七八百斤,商品率占50%左右,但一人一年卖上五百斤粮,也只有一百来元,农民生活并不富裕。二是这里的农业县大多人均产粮千斤以上,而粮食的加工转化很差,出现了“粮食剩余”的现象。农区畜牧业落后,经济效益不高。三是流通渠道不畅,农民的合作商业和个体运销量少力单,尚未形成渠道,买难卖难的问题各地均有表现。许多资源转化不成产品,产品转化不成财富,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李子奇认为,这些矛盾是多年沿用的老一套做法同当前发展商品生产不相适应的表现,必须通过县级经济体制改革来逐步解决。其主要途径是:一、从研究当地经济发展的潜力和优势入手,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林业、畜牧业、粮食加工业和乡镇企业,改革县级农业、畜牧、兽医、商业、供销、科技等企事业的管理体制,把行政单位改成各种服务中心,在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上,实行有偿服务,改进和完善县级机构的社会职能和行政职能,在全县范围内沟通和加强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密切联系。二、把农业责任制的基本经验推广到工厂、商店等各个企业中去,增强县级经济自身的活力和实力,采用投资、联办、扩散加工部件、推销产品等办法,扶持乡镇企业发展,乡办、村办、城乡联营办、联户办、个体办,“五个轮子”一齐转,加快城乡商品发展。三、发挥金昌、玉门、嘉峪关等大型企业和地县企业的辐射力和吸引力,向农村扩散技术、扩散产品,输送人才,形成互相服务、自负盈亏的横向和纵向经济技术联系,使城乡、工农相互促进。李子奇还提出,要坚持对外开放,为外地、外省和国际客商提供优惠条件,欢迎他们来办厂、经商,使物畅其流,地尽其利,人尽其才,恢复“丝绸之路”的青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