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阅读
  • 0回复

人未必如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2-13
第8版()
专栏:

人未必如文
徐逊
有一篇杂文提出,不能把“文如其人”当作普遍规律,否则会上当受骗的。文章说,“‘文如其人’,此说始于何时,我不清楚,总之,其来也久矣。”这里,我想提一下“文如其人”的由来,有助于说明它不是普遍规律。
“文如其人”出自苏轼手笔。苏轼在读了张文潜的文稿后,给张写信称赞张的文章写得好,和他兄弟苏辙的文章很相象。接着写道:“子由(苏辙字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没。”(《东坡集·答张文潜》)可见,“文如其人”这一成语的缘起,只是讲苏辙的文章深沉恬静不易为人赏识和他的不愿人知的性格相符而已,并没有概括多少历史现象,说不上是什么规律。
语言是一种历史现象,其含义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后来,“文如其人”被用来描述文章风格与作者性格品德相似,大概因为苏轼之后确实涌现出一批批“文如其人”的作者。例如,宋朝的岳飞,写了壮怀激烈的《满江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他三十多岁就转战千里,收复大片失地,准备直捣黄龙;宋末的文天祥,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和气贯长虹的《正气歌》。他富贵不淫,威武不屈,以身殉国,人与作品同传千古。对岳飞、文天祥来说,确实是“文如其人。”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文人都能做到这一点。提出“听其言而观其行”的孔老先生,嘴上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却四处奔波,游说列国,三月无位则惶惶不可终日,应该说是“人不如文”了。明末的阮大铖,写了那么曲折动人的《燕子笺》,却先依附魏忠贤,名列阉党;后降清朝,身为贰臣,美与丑,在他身上格格不能相入,算得上是“人不如文”的典型。可见,“人不如文”古已有之。因此,郭沫若就曾感叹过:“文如其人”是很少见的。
当今文坛,文章好,心灵也美,“文如其人”的固然不少。但“人不如文”,甚至“文”、“人”相悖的也并非罕见。声言要塑造感人肺腑的形象以教育读者、而为争名夺利打官司者有之;写文章指导青年修养、自己私下里偷鸡摸狗者有之;甚至有人一再阐扬爱国主义、共产主义,暗地里却千方百计窃夺国家珍贵文物。还有的人,公开写文章批评极“左”,在他那个单位里却继续维护“左”的“通灵宝玉”。对这类文人,读者当然应该提高警惕,以免上当。当然,要求不甚了解真情的读者“知人论文”,那就未免过苛,也实难办到。
我们不主张以人废言,也反对宣扬腐朽没落的东西败坏社会风气。对那些写皇皇巨著的作者,不仅要他“文须有益于天下”,也要有好德行。对“文”、“行”相悖,具有双重人格的人怎么办?编辑、出版部门不仅要善于鉴别作品的优劣,对作者也应有一定的了解。对那些具有“双重人格”而又不愿改正的人,有关部门的组织和领导,除了必要的批评教育之外,恐怕还得想点办法不让他们再继续欺世盗名才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