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重庆市街道医院在改革中获得新生 “小而全”——门庭冷 “小而专”——受欢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2-14
第3版()
专栏:

重庆市街道医院在改革中获得新生
“小而全”——门庭冷 “小而专”——受欢迎
本报讯 记者姚堤报道:重庆市街道医院在改革中获得了新生。他们打破了过去科系设置“小而全”的模式,按照社会需要,建设成各具特色的专科医院,不仅方便了群众,而且改变了长期依靠国家补贴过日子的状况。
过去,重庆市街道医院大都按照大医院的模式来设置科系,“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没有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这样,在医院比较集中的地区就缺乏竞争能力。各街道医院业务清淡,长期要国家补贴。近年来,重庆市卫生部门在改革中对这一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认识到要使街道医院在大医院集中的情况下求得生存和发展,只有按照社会需要,走“小而专”的路子。
第一,要根据自身特点,扬长避短。重庆市市中区有十所街道小医院,该区地处闹市,病人大多涌到那些大医院去看病,小医院常常没事干,有的甚至连工资都发不出。其实,这些小医院在科系设置上有自己的特点,如中医整骨、痔瘘、推拿、按摩、针灸和口腔等专科正是一些大医院所没有的。卫生部门就具体帮助各街道医院根据自己的特长,建设专科医院,走“小而专”的道路。储奇门医院原来长期靠国家补贴过日子,自从改建为中医痔科的专科医院后,深受患者欢迎。门诊部终年繁忙,病床总是供不应求。为了满足要求,医院还坚持派医疗队到本省的内江、自贡、富顺等地以及云南省的部分工厂、机关、学校,送医送药上门。几年来,医务人员外出为省内外肛肠患者作了二千五百多例手术治疗,愈率达95%,其中三期混合痔和复杂性瘘管占80%。现在,这所医院可以自己拿钱解决职工调资、福利、奖金等问题,还新建改建了一部分业务用房,增添了一部分设备,病床也由原来的六十张增加到一百零二张,医院固定资产增长一倍多,银行存款十万多元。
第二,从社会需要出发,拾遗补缺。重庆市卫生部门在调查中发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有医疗机构的设置已经满足不了群众的需要,如肿瘤病人的增多,对肿瘤专科医院的建设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但国家不能大量投资,这所医院就采取无息筹借福利资金办法,同二十四家厂矿企业签订了肿瘤防治协议合同。加上医院内部增收节支和一部分上级补助,在一年时间内筹集了四十五万元,修建了病房,增加了床位。又如老年病、慢性病患者在病情稳定出院后,急需找一个适当的地方继续进行康复治疗。于是,他们决定根据社会需要改建综合性的街道小医院,拾遗补缺。如江北城医院原来病床利用率最高也不过40%,医院几乎办不下去了。今年4、5月份,卫生部门将它改建成一所康复医院,专门收治老年病、慢性病患者,很受群众欢迎。最近,医院新修了一百平方米的门诊部,添置了一部分医疗设施,医院面貌起了很大变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