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同一地区的农村经济为什么发展有快有慢?——廊坊市郊区二百个村的调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2-15
第2版()
专栏:

同一地区的农村经济为什么发展有快有慢?
——廊坊市郊区二百个村的调查
最近几年,河北省廊坊市郊区村庄的经济发展有快有慢,拉大了距离。发展快的村人均收入已达千元,慢的只有一二百元,甚至更低。为了弄清原因,实行分类指导,市委办公室组织了近百名干部,对经济发展快的一百个村和经济发展慢的一百个村进行了调查比较。这两百个村庄,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区别:
经济结构不同。发展快的百村,1983年工副业收入占工农业总收入的42.1%,发展慢的百村只占19.8%,比发展快的百村低22.3%。
劳力结构不同。发展快的百村务工经商搞服务的劳力占劳力总数的57.1%,发展慢的百村只占21.8%,比发展快的百村低35.3%。
产业结构不同。发展快的百村,大都是农、林、牧、渔、副、工、商、运、建、服务“十个轮子”一齐转;发展慢的百村,多是较单一地从事种养业。
经济发展速度不同。发展快的百村1980年至1983年工农业总产值平均递增23.4%,比全市平均速度高7.8%;发展慢的百村递增速度是12.8%,比全市平均速度低2.8%。
群众生活水平不同。发展快的百村,1983年人均收入四百九十二元,最高的人均千元以上;发展慢的百村人均收入二百六十八元,最低的只有几十元。
为什么拉开了这样大的差距?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不一样:
(一)领导班子的状况不一样。发展快的百村,主要干部有二百七十八名,平均年龄四十二点三岁,比全市农村干部平均年龄低一岁半,其中四十岁以下的一百四十八人,占干部总数的53%;初中以上文化的一百三十四人,占总数的48.2%。他们思想比较解放,视野比较开阔,敢于开拓。发展慢的百村,二百六十四名主要干部平均年龄四十四点七岁,还有三十二个村没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干部。他们中的部分人,至今仍怕“政策变”,不敢大胆抓商品生产。
(二)发展乡镇企业的劲头不一样。发展快的百村中有七十二个村走的是“农业保驾、工业发家”的新路子。这些村办企业是村、联户、个体一齐上,因此发展很快。现已办各类企业四千四百多个。今年工副业总收入可达四千万元,占工农业总收入的58%。他们深有体会地说:农业是“饭碗”,搞好了能解决温饱问题;副业是“菜篮”,搞好了能改善生活;工业是个“钱口袋”,搞好了才能真正富起来。
发展慢的百村中,没有村办和联户办企业的“白点村”有四十一个,1983年企业收入占总收入不足30%的有五十九个。这些村的乡镇企业为什么这样不景气?除资金、人才、门路等方面存在一些实际困难之外,主要是思想认识有问题。一是满足于手里有些余钱剩米;二是认为工业“玄”,发展乡镇企业怕鸡飞蛋打;三是因为过去批判资本主义时挨过整,或因盲目上马摔过跤,“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三)对智力开发的认识和态度不一样。发展快的百村,光从京、津等地请进的技术人才就有近百名,并采取师傅带徒弟的办法,为本地培养技术人员三百二十六名。靠这些人,办企业八十七个,今年新增产值九百六十万元。
发展慢的百村,只有十三个村引进外地人才十一名,其余八十七个村庄在引进人才上是“白点村”。
(四)优势发挥得不一样。发展快的百村中,九个村靠城吃城,发展以城市为依托的工商服务业;四个村发挥资源优势,利用荒废土地烧砖制瓦;三十八个村发挥资金优势,集资办厂,以钱生财。由于各自的优势发挥得好,这百村中有六十七个成为以一业为主的专业村。
发展慢的百村,不是没有优势,而是没有利用优势。例如二十四个村的重荒重碱地和坑塘四千六百亩,至今利用起来的还不到一千亩;三十五个村农民有存款二百多万元,未用来兴办各业。
(五)流通领域的状况大不一样。发展快的百村,大胆组织农民进入流通领域。百村共有运输专业户八百一十二户,村均八户,拥有汽车六十三辆,各类拖拉机四百三十多台,大车三百多辆;还有推销员、业务员三千二百多名。1983年,这些村的推销业务人员推销了一亿二千万元的工业品和农副产品。
发展慢的百村,运输专业户比发展快的百村少一半。推销业务人员不到发展快的百村的六分之一。
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廊坊市委、市政府正认真总结发展快的村的经验,研究帮助发展慢的村加快发展速度,以促进农村经济全面高速发展。
(摘自廊坊市委办公室的调查报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