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打开人才通向农村之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2-18
第3版()
专栏:述评

打开人才通向农村之路
本报记者 蒋涵箴 新华社记者 彭自襄
中等农校在完成国家规定的统一招生任务的同时,因地制宜地采取多种办学形式,是打开人才通向农村之路的有效途径。
四川省温江农校1983年在完成统一计划招生任务后,与附近的彭县签订协议,招收了一届毕业不包分配的三年制中专班,报考的农村知识青年达一千多人。今年,温江农校又为双流县招收了一届不包分配的中专班和一届专为专业户培养人才的自费的中专班,深受农民的欢迎。
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科学技术,农民致富需要人才。但是,长时期来,中等农校的办学形式和结构单一,农村中大量有志务农的知识青年得不到学习机会,而考取农校的学生又往往不是真正愿意学农。同时,由于农业中专的毕业生分配制度不完善,造成一些地区人才奇缺,另一些地区人才积压浪费。据统计,建国以来全国的七十多万农校毕业生中,目前仍在农业部门工作的只有一半左右。
如何打开人才通向农村之路?温江农校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同时,四川、山西、湖南、天津等地的农校也为农村专业户、个体户及乡镇企业培养毕业后不包分配的农村青年,直接为农村培养急需的各种专业人才,在广大农民和成千上万的农村青年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实践证明,这样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办农校方式,招收农村青年,承认学历,不包分配,让毕业生回本地参加农村经济建设或被用人单位招聘,是打开人才通向农村之路的有效途径,进一步明确了农校的办学方向。
一些农校反映,不包分配的农村青年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较高。他们爱农学农,立志务农,专业思想巩固。以温江农校为例,不包分配班的学生文化课成绩比普通中专班的学生略低,但专业课及钻研农业生产知识方面则较好。不少学生在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后,还根据家乡的情况钻研课外专业知识。有的学生未毕业便已开始盘算着将来回乡后怎样种植果树和发展果品加工,带动家乡人民治穷致富。这种精神无疑是十分可贵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