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9阅读
  • 0回复

传统民居的启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2-20
第5版()
专栏:

传统民居的启示
冯竟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材料资源差异很大,各族人民因地制宜地创造了形式多样的民居,并长期保持了它们的传统。云南瑞丽、景洪等地的傣族人民,利用当地盛产的竹子建造竹楼,柱子、屋架、墙壁、楼板、门窗全用竹材,屋面用草排覆盖,底层存粮、做饭;二层住人,高敞通风,十分凉爽。新建的竹楼,部分构件用木材代替,屋面改用镀锌瓦垄铁皮,开大了窗子,改善了居住条件,但基本形式并没有改变。在红河地区,彝族人民把平缓地带用来种植水稻,而把家安在半山坡上。缺乏烧砖的燃料,他们用山石和土坯砌墙,建二层楼房,用草盖屋顶。现在生活条件改善了,只将部分草顶换成瓦顶,其它材料和形式仍未改变。大理地区许多农村背靠苍山、面临洱海,有采石筑墙的传统,现在许多新房还是用石砌墙,材料来源充足,满足了改善居住条件的需要。
新疆吐鲁番是有名的火洲,夏季日照强烈,气温炎热。当地的维吾尔族人民用土坯筑墙,用土铺屋面,院子里搭上葡萄架,有的还建地下室。这种民居夏天太阳晒不透,室内阴凉,适应了当地的气候环境,不失为居住房屋的好形式。如果建一座用砖做墙、钢筋混凝土做平顶的楼房,再开几扇大玻璃窗,在太阳直射下,房间就会变成“烤箱”。甘肃、陕西、山西、河南等省,有大面积黄土分布,很久以来当地居民就在黄土崖面挖窑居住。它节省材料、少占耕地、施工简便,而且冬暖夏凉,节省能源。在没有山崖的地方,就在平地向下挖一个四方的深坑作为院落,在人工挖成的坑壁上再横挖窑洞。院落中做上排水渗井和上下台阶,就形成了下沉式窑洞。窑洞也存在内部采光和通风条件差的问题,现在已有人研究在顶部设通风管等办法来改善,并有了效果。世界许多国家的建筑师都看到了它的优点,正在研究包括窑洞在内的生土建筑,以解决大量建造住宅和节约能源的问题。
目前,我国建筑材料的生产能力还不能充分满足农村建房的需要,这就要求探索适应农房建设的路子。我国悠久的文化遗产中包含了丰富的前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深入研究这些遗产,就会得到启示,找到适合我们国情的民居建筑的发展道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