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迎接新的历史使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2-22
第4版()
专栏:

迎接新的历史使命
本报记者 袁先禄
中英联合声明19日在北京正式签字后,香港报纸在20日纷纷就这个历史性的事件发表评论。这些评论普遍赞扬中英两国共同努力使香港问题得到圆满解决,但又各有侧重。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报纸都谈到一个问题:在这个将会载入史册的时刻以后,香港人应该怎样对待历史赋予的使命。
《新报》的社评《缔约后的港人责任》引用了一句话:“香港还是香港人自己来搞好了”。这句话是有来历的。中国新闻社18日从北京发出一篇电讯,报道了李先念主席会见香港观礼人士时同最早到场的包玉刚先生的交谈。这位船王提出希望国家领导人有机会都去香港看看。李主席说:“香港还是要你们自己搞。”《新报》也就此阐述说:中国领导人“在今后香港的事务上重视港人的意愿和协力合作”,香港人也应该采取“主动”的态度。
《天天日报》的社论《香港今后前途如何要看我们了》指出,在中英两国都表示决心贯彻实施联合声明的情况下,剩下来的“问题”就是“港人是否能够以积极、进取的精神,保持及发展香港的繁荣”。社论说:“我们认为,港人应该做得到,而且有办法去做。”
除了这两篇以香港人今后任务为主题的评论外,其它报纸的评论对此也有涉及。例如,《华侨日报》的《小评》在指出过去还有“忧疑不安”的香港市民在联合声明签字后“理应可放下心头大石”后写道:“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实践检验真理,还得港人自己努力。”《明报》社评在论证中英双方都不会不信守联合声明后,呼吁港人要“好自为之”。《成报》社评提出,从目前到《基本法》制定的几年中,香港人应该根据这段时间中出现的新的情况提出意见,“以求香港现状发展得更好”。
这些报纸议论同一问题,观点不尽一致。其实,很多香港人士已经用他们的行动作了答复。
香港的经济发展趋势已经日益明朗。《星岛日报》曾在一篇社论中写道:“香港及海内外人士已恢复投资信心”,“一片大好形势于此时呈现于全球关心香港人士之前”。前几天,香港企业家在香港大规模投资进行建设的消息已经接连传来。在联合声明签字后,正象香港著名人士汤秉达先生所说的,更多的工商业界人士由于“香港前途美好”而“大展拳脚”。这表明,香港的工商业家是愿意为保持香港繁荣而作出贡献的。
更加令人鼓舞的是,最近以来,一些过去在香港不受重视的问题成了热门的议题。例如,律师们在讨论如何更好地把香港现行法律译成中文;教师们在讨论如何向学生加强母语教育,即中文的教育;各界人士都在议论祖国大陆现行的简化汉字如何在香港推行……。这些都表明,广大香港人民支持香港回归祖国,并且正在为这个伟大事业的顺利完成而作出努力。
香港人已经用积极的态度来迎接历史赋予的新的使命了,香港的前途将会如何呢?20日香港报纸的评论也有了答复。《晶报》社论说:“在香港居民的努力下,香港的未来,必然比现在的繁荣安定更进一步。”《大公报》社评说:“具有爱国传统的香港同胞,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祖国的强大后盾,在‘一国两制’的大原则下,一定可以把香港建设得更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