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2阅读
  • 0回复

总书记来到共青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2-23
第2版()
专栏:

总书记来到共青城
新华社记者 曾建徽 梁星
12月12日,赣北大地,细雨迷蒙。
旅行车从南昌出发,沿着泥泞的公路,翻越一座座山头,来到鄱阳湖地区,驶进一座依山傍水的花园式小城镇。街头的人们,透过车窗一眼就认出了胡耀邦同志的身影。“总书记来到我们共青城啦!”人们奔走相告。
位于江西省德安县境的共青城,方圆十七平方公里。这里曾经是荆棘丛生的湖洲荒滩和长满蒿草的荒山坡,现在在地图上还找不到它的名字。1955年冬,上海九十八名共青团员学习北京青年垦荒队奔赴北大荒的榜样,组织了一支垦荒队,来到江西九仙岭下安营扎寨,支援江西革命老根据地的建设。他们到这里刚四十天,当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同志就专程从北京赶来看望大家。
老垦荒队员都清楚地记得,当时耀邦同志一到垦荒队就踏着山间小径,登上荒坡,一一察看了垦荒队员住的茅草棚,并同大家一起在草棚旁边吃晚饭。晚餐是稀饭和炒盐豆。筷子夹不住小圆豆,耀邦同志索性用手抓着吃。耀邦同志关切地问:“茅棚能住得惯吗?”大家说:“住得惯!”有位同志补上一句:“茅棚是我们亲手盖的,我们要永远住下去。”另一位同志兴奋地喊了一声:“茅棚万岁!”耀邦同志笑着说:“茅棚是临时的,不能永久住下去,它只能三岁,不能万岁。将来要盖更好的房子!”他还为垦荒队起名“共青社”,并勉励大家“多想办法,战胜困难,一定要把共青社办好”,“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
在以后的漫长岁月里,垦荒队两次搬迁,最后于1969年在荒无人烟的南湖定居下来。他们历尽艰辛,用勤劳的双手在昔日的荒丘湖滩上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的美丽小城镇。
时隔二十九年,胡耀邦同志冒着初冬的寒风再次来看望他们。就象久别重逢的亲人一样,老垦荒队员们簇拥着胡耀邦同志走进一座设计别致的小巧玲珑的建筑物。宽敞的客厅里笑语声喧。
耀邦同志坐在一张长沙发上高兴地环顾四周,墙壁上贴着精致的塑料贴面,茶几上摆着一盘盘自产的蜜桔。老垦荒队员向他汇报了共青垦殖场生产发展的情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这里农林牧副渔、工商服(务)运建十业兴旺,预计今年工农业总产值可达六千万元,比1978年翻两番,全场职工近五千人,人均年产值可达一万二千元。建场十五年来积累总额达六千五百万元,等于同期国家投资二十万元的三百二十五倍。全场拥有二十四个企业单位,生产各类产品七十多种,远销三十四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二十九个省、市、自治区,其中羽绒产品更是大受各地顾客的欢迎。这里的居民八千二百多人,人均住房面积达十二平方米。耀邦同志悉心倾听着大家的谈话,不时点头插话,对他们的成就表示赞扬。
老垦荒队员、现任场党委书记于维忠拿出一本纸张已经微黄的日记本对耀邦同志说:“你第一次来看望大家时曾在这个日记本上为我们写下了‘决心为共产主义奋斗’的题词。今天,希望总书记再在这个本子上为我们题个词。”耀邦同志欣然提笔说:“好,就写‘有志者事竟成’吧!”
在座谈中,于维忠提出:“明年是青年垦荒三十周年,我们准备开个庆祝会,想请总书记来参加。”
耀邦同志风趣地说:“啊,你们三十岁就做寿呀!我这不是提前一年来了吗?”他沉吟片刻,微笑着说:“不要搞什么庆祝大会,叫回忆联欢会嘛。把散在各地的老垦荒队员和他们的子女请来,还要请萝北的垦荒队员,请那些去大陈岛、海南岛、新疆、西藏工作的青年代表,请朱伯儒、张海迪,请三十多年来的青年英雄人物,请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涌现出来的英雄,请大学生代表。总之,以青年人为主,不要请好多领导人来,不是向我们表功,而是向青年人进行教育,这是很有意义的事。这些青年是下个世纪我们国家的栋梁、骨干。这是真正的智力投资。”
于维忠点头,然后深情地说:“总书记,我们想请你在我们场里住一晚,同大家合个影。”
“今天不住了。”耀邦同志转而问道:“第一批老垦荒队员在这里的还有多少?”有人告诉说,当年的老垦荒队员多数已经离场担任各方面的工作去了,留在场里的还有十七人,都年近五十了。
耀邦同志说:“把这十七位同志都请来,我们合个影。十七个加我一个,共十八个,十八棵老松!我们是垦友、是‘棚友’。”
话题转到职工的生活改善情况。耀邦同志一再询问:“职工平均工资多少?最高的多少?最低的多少?”于维忠和场长戚善宏回答说,最高每月一百五十元,最低五十多元,平均八十元。但这里集体福利多,没有待业青年。明年场里产值可达八千万元,争取达一亿,要继续增加职工工资,提高生活水平。
耀邦同志说:“记得1955年我来这里,同你们一起喝稀饭,你们当时生活很艰苦,我也无力给你们增加工资。现在你们生产上去了,收入这样多,要注意改善职工的生活,工资要年年有所增长,你们可以搞自费工资改革嘛!你们搞集体福利,我赞成。但你们的工资差别不大,要拉开档次,把岗位责任制同工资挂钩,这样才能提高大家的积极性。”他略微停顿了一下继续说:“几十年来我们的许多干部在指导思想上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只想扩大生产,而不大关心职工收入的增加,把这两件本应互相促进的事情对立起来了。现在我们要大大提倡干部同工人、农民同呼吸共命运,把这个观念牢固地树立起来,把人民生活的改善作为刺激生产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我们国家乃至各个单位才有希望。”
耀邦同志还关心地询问他们今后的打算。场长说,到2000年,他们打算把工农业年总产值翻四番,做到全镇三万人口六亿元产值。耀邦同志高兴地说,这叫“星星之火”,如果江西有这么一百个点,就是六百亿元的产值。
座谈会结束时,老垦荒队员们向总书记提出了最后一个要求:请他为他们题写“共青城”三字作永久的纪念。胡耀邦同志满足了他们的要求。
和老垦荒队员合影时,气氛更加活跃。
总书记问:“你们还有没有困难?”
大家答道:“没有了!”
总书记又问:“都成家了吗?”
大家异口同声答道:“都成家了!”有人补充说:“有的还当上公公婆婆!”总书记和大家都放声大笑起来。
展览中心门前的街道上挤满了人群。当耀邦同志步出大楼登上旅行车时,兴高采烈的人群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耀邦同志不住地向大家挥手致意。
这时已是下午二时许,旅行车载着总书记一行,朝着九江方向驶去。这一天是耀邦同志此次离开北京去江西、湖北两省视察工作的第九天。从12月4日至14日,他先后到了鄂南和鄂东地区的咸宁、通山、崇阳、通城、黄梅、广济、蕲春、浠水、黄石等七县二市,到了赣西北的修水、铜鼓、宜丰、高安、上高、奉新、安义、南昌、德安、九江等八县二市。一路上,他召开了二十多次座谈会,同各地数百名干部和专业户代表就如何开发山区,发展乡镇企业、小城镇、小水电,使山区人民早日富裕起来等问题进行了探讨。(附图片)
胡耀邦总书记12月12日在共青垦殖场,亲切地同1955年来到这里垦荒的上海知识青年交谈。
新华社记者 游云谷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