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农民企业家的眼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2-23
第2版()
专栏:通讯

农民企业家的眼光
本报记者 罗茂城
坐在我面前的是两位朴实无华的农民企业家。他们不善言词,也看不出有多大本领,可是,在他们带领下,经过多年的努力,使建厂初期只有八名职工、几间破房、两千元贷款的河北省枣强县水暖厂,奇迹般地发展成为拥有一千四百多名职工,年产两百万暖气片的大厂,成了衡水地区的骨干企业之一。现在,工人月工资平均一百八十元,高的达三百二十元。
枣强县水暖厂是怎样起飞的呢?
该厂党支部书记高若增、厂长王长泉不约而同地回答说:“要发财,靠人才。”
该厂1969年兴建初期,生产橡胶杂品,以后又搞农机修造。由于没有技术、人才,生产一直上不去。
在整天叫喊“知识越多越反动”的荒唐岁月里,高若增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听说北京新都水暖厂下放了一批所谓有政治历史问题的科技人员到农村安家落户,于是他便琢磨着怎样把这些人请到厂里来。有人提醒说:“当心重用这些人犯大错误啊!”高若增坚定地说:“要蹲监狱,俺去!”立即派人分赴全国各地访贤拜师。
沈方白在旧社会是搞飞机设计的,1957年被打成右派。“十年动乱”中更是雪上加霜。高若增等人初来找他时,他沉默不语。高若增反复做思想工作,讲农民办企业的艰难,渴望有知识有技术的人才,并说:“俺们那里不是劳改场,而是社会主义企业。有问题,俺顶着!”老沈感其诚,终于同意到他们厂去看看。
就这样,水暖厂相继从北京、湖北、湖南、山东等地请来了十二位科技人员。这些被下放农村的所谓政治垃圾,职工们尊如“财神”。厂里对他们政治上信任,工作上放手,生活上照顾,大家相处得亲密无间。这些同志也真心实意把自己的知识、技能全部贡献出来。
沈方白提出要厂里派人到北京新都水暖厂借他过去搞的设计图纸,可是人家不给。沈方白听后摇摇头说:“好吧,不要紧,图纸在我脑子里,我慢慢把它重新画出来!”在沈方白等人的共同努力下,一张张设计图纸出来了,一批批新产品投产了,工厂一天天兴旺。
为了使产品在激烈竞争下能站稳脚跟并且有后劲,两位农民企业家建议办技术夜校,培训技术骨干队伍。现在,厂里自己培养了三百六十多名六级工以上的技术骨干,基本上能解决各种技术问题。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终于使一个无名小厂的产品畅销全国,赢得用户的信任,跻身于全国同行的先进行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