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报刊求疵录——不是小事的“小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2-23
第3版()
专栏:

报刊求疵录
——不是小事的“小事”
吕叔湘
两年前我写过一篇《错字小议》,发表之后,有的朋友跟我说,文章好坏涉及的问题很多,错字是小事,不值得大惊小怪,我也就不再谈错字问题。早一程子常常闹病,不能认真工作,不免消磨些时间在新出的报刊上,看到一些错误,又忍不住要记下来。不知不觉积累了若干条,选录如下:
(1)排校失误
号召人们拿出实干精神来,争当不怕困难的改革闯将。(小说选刊1984年第11期22页,“因”为“困”之误。)
对策论(或叫搏奕论)就是利用数学方法……找到最优策略的一门应用数学。(百科知识1984年第10期75页,“搏奕”为“博弈”之误。)
她告诉团长,她不打算参加出国演出了,近几日就来里团办理调动手续。(人民文学1984年第11期39页,“里团”为“团里”之误。)
这里潜伏着企业领导体制上的一个矛盾——厂长与党委、书记到底应该是什么关系?(小说选刊1984年第11期101页,顿号多余;如果本意是要把党委和书记分开说,光用一个顿号也不够。)
时代生活必将呼唤出更多的袁庚(报告文学《腾飞时代的明白人》)。更多的“陆烨”和“罗文岳”(小说《眩目的海区》)。(人民文学1984年第11期4页,中间的句号为顿号之误。又“陆烨”和“罗文岳”的引号也是多余的,文艺评论中提到作品里的人物,通例不加引号,例如9月号的人民文学126页提到阿Q、武耕新、李顺大、陈奂生、许茂、乔光朴等名字都不加引号。)
(2)作者笔误,编者失察(也可能是排校失误)
四个小伙子觉得头发长了不方便,或发奇想,剃了光头。(人民日报1984年11月19日8版,“或”为“忽”之误。)
这一来,人换了,人情做了,丁引回来没道理发作,陈春这头又可化干戈为玉帛,嘿,四全齐美,何乐而不为?(人民文学1984年第11期38页,“齐”为“其”之误。)
三年五年你也用不上煤气,吃常斋去吧!(小说选刊1984年第11期37页,“常”为“长”之误。)
动辙掌嘴,执法人执法违法。(北京晚报1984年11月12日,“辙”为“辄”之误)
在同一地方发现象神农架这样品种众多的白色珍奇动物,古今中外尚未第二者。(人民日报1984年11月7日1版,引湖北日报,“未”为“无”之误,或者脱落“有”字。)
(3)失于照应
推选范围及办法。1)……二)……3)……4)……5)……。(人民文学1984年第11期127页,“二”应为“2”)。
其中何立伟的《白色的鸟》……(人民文学1984年第10期编者的话,查目录和本文都是《白色鸟》,无“的”字。)
(标题)十八世纪的乐器。(本文)图为联邦德国慕尼黑市展出的一台华丽的自动管风琴钢琴,产于1880年。(光明日报1984年10月30日《五洲四海》栏,“十八世纪”和“1880年”二者必有一误。“管风琴钢琴”也费解。)
(4)失于考核
位于江苏省北部的泗洪、洪泽、盱贻、泗阳、沭阳、宿迁、高淳、邳县和灌云九个县。(光明日报1984年11月7日1版,按高淳在江苏省南部。)
蔡元培出身科举,为清末翰林学士。(人民日报1984年11月19日5版,按蔡元培曾任清朝的翰林院编修,不是翰林学士,清朝也没有“翰林学士”这么一个官职。)
扮演谭嗣同的达式常双臂平伸,被绑在人车上,在御林军押解下,来到法场。(北京晚报1984年12月14日,按清朝没有“御林军”的名称。又,“人车”为“囚车”之误。)
那末,这些错误是不是小事呢?我觉得这得看当事人的态度。如果他觉得很抱歉,决心以后更加认真注意,避免再发生同类错误,那么这一次确实可以算是小事。如果他认为这是小事一端,无伤大雅,并且把这种态度传染给别人,以致马虎成为习惯,苟且成为风气,那就不是小事了。大凡一个人对待工作总有一个基本态度,或是认真,或是不认真。在文字工作上马马虎虎的人大概对待别的工作也不会很认真。缝衣服让人穿上身就掉钮扣,盖房子门窗关不严,做月饼掉进去铁钉,编报刊出现错误,思想根源是一个,这个话也许不算过分夸大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