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阅读
  • 0回复

信息化与“在家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2-23
第7版()
专栏:经济之窗

信息化与“在家化”
冯昭奎
在国外听朋友说,美国哈佛大学一位著名教授,因为在外头的工作太忙,给学生上辅导课的时间都没有了,于是想了个法子,用录音机将自己的讲义录下来,让学生每周到课堂听录音。过了一阵,教授恰好在上辅导课的时候路过教室附近,顺便去看看学生们在如何听他的课,却见教室里空无一人,中央的桌子上搁着放讲课录音的大录音机,周围的椅子上各放一台小录音机在录他的讲课。
学生跟老师学(不仅仅是学老师的讲课内容),这大概是天经地义的。既然老师搞“讲课电子化”,学生当然也可能搞“听课电子化”。老师找方便的时间舒舒服服地坐在家里讲,学生也找方便的时间舒舒服服地坐在家里听,或许听讲时还惬意地躺在床上哩。
当前,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国家,都在搞各种花样的信息化试验,形成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热闹景象。什么家庭银行,在家购物,在家医疗,在家上学,甚至在家上班,总之,无论是存款、购物、看病、学习甚至工作,几乎都可能在家里干。“秀才不出门”不仅“可知天下事”,简直要发展到“可办天下事”的地步了。
于是,大家都不出门,不仅女人不出门,男人也不出门,甚至连正在上学的青少年也蹲在家里。他们成天冲着家用计算机的终端敲打键盘,呼唤存折,调遣生活用品,请求疾病诊断书,聆听教师讲课,甚至完成上司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难道这就是信息化社会的形象吗?
从旧产业革命开始盛行的大工业生产,曾经象“用法术”似地将千千万万人从家里呼唤出来,聚集于工厂机器旁,组成浩浩荡荡的产业大军,而伴随“新技术革命”到来的社会信息化,难道又要象“用法术”似地将千千万万人赶回家里去,赶回到似乎有磁石般吸引力的“自动化”安乐窝里去吗?
这个疑问,当然不是笔者坐在家里(又是家里!)空想出来的,而是依据在声称要建设“高度信息化社会”的日本的所见所闻。实际上,在日本,公众对所谓“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反应,也是憧憬中有所困惑,欣喜中有所疑虑的。
在家购物,当然比亲自走街串铺采购要省时间。但是,自己逛商店,可以实际接触和挑选五花八门的商品,接受营业员的彬彬有礼的服务。这样的乐趣有许多人恐怕是难以舍弃的。
在家看病,可以免去往返医院之劳。但是,医生的亲切询问、关照,充满人情味的慰藉,却不是冷冰冰的电子计算机所能取代的。
在家学习,大概要比去课堂听课舒服些。但是,没有老师的亲自指点,纪律的约束,集体之中的相互勉励和交流,其学习效果恐怕也成问题。
然而,公众反应最大的恐怕还是“在家上班”。据说,日本的大多数家庭妇女不赞成老爷子在家工作。因为她们习惯于男人白天出去上班,自己好在家里从从容容地搞家务。日本人的住宅比欧美要狭小些,如果老爷子不出门,成天泡在家里,弄不好还睡懒觉,主妇们扫房间搞家务就感到碍手碍脚。再说日本的男子汉与中国的“男同志”大不相同,大多数人,即便老婆子在家忙得团团转,他也不会来帮一手。所以,主妇宁肯丈夫出去,反倒清静。
但是,在日本的许多城市,由于企业与住宅区相距甚远,人们上班大都要跑许多路,既费时间又生疲劳。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从企业角度来看又确有不少工作无须把职工集中到公司来上班。为此,一些公司又想出设置“卫星办公室”的办法,即在离职工住家近的地方设置可与公司直接联系的办公室,让周围的职工就近上班。这样既省去为上班奔走之劳,又可避免“在家上班”的弊病。
信息化的发达必将大大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信息化是否定会导致“在家化”,则尚属“未定之天”。在历史上,哥伦布辗转于狂风恶浪,终于发现了未知的大陆;达尔文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探索出进化的奥秘。很难想象,在信息化时代,人们倘若个个都安坐家中,能做出多少伟大的发现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