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0阅读
  • 0回复

山城谊——第比利斯忆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2-23
第7版()
专栏:域外散记

山城谊
——第比利斯忆旅
郑丽
飞机继续南航,离格鲁吉亚不远了。从舷窗俯视,穆塔茨明达山已经在望。深秋时节,莫斯科的树叶早已脱落,而这里,依然绿树成荫,芳草铺地。从第比利斯市中心旅馆阳台远眺,只见整座城市被山峦环抱,格鲁吉亚最大的河流库拉河就从市区穿过。在正对库拉河的大广场旁边,耸立着一座象高挂着多层舞台幕布似的大观礼台。每年,节日游行集会就在这里举行。入夜,遍山楼宇,万家灯火,与满天星斗交辉。月光下的库拉河异彩闪烁,美景如画。
山城秀色固然令人留连,而在这里感受到的中苏人民之间的情谊,同样也令人难忘。
那是一个晴朗的早晨,我们来到第比利斯卡夫卡瓦泽外语学院。主人特地向我们介绍了这里新开设的中文专业。中文专业负责人萨利斯维里热情地同我们握手,并给我们一张几天前出版的第比利斯晚报,上面登载的一篇文章一开头就写道:“第比利斯伊·卡夫卡瓦泽外语学院的学生可以不是间接而是直接地掌握中文了。这里在全国首次开始培养中文教师……”文章指出,新设立中文专业在社会上将产生很大影响。例如,已有六所高等学校的学生报名参加学习。文章特别对热心筹建中文专业的人表示感谢,其中有将在学校担任中文老师的刘—康达列里。她是一位美术家,是位苏籍华人,她的中文名字叫刘兴文。
萨利斯维里同志特意请我们到他的办公室。一进屋门,使我们倍感亲切的是,墙上挂着中国地图、齐白石画像和这位艺术大师的画。萨利斯维里同志对我们说,他对中国国画很感兴趣,最喜欢的是齐白石的画了。他说他虽未到过中国,但与中国文字改革部门通过信,并曾和郭沫若同志通信达十多年之久。他随手拿出郭沫若同志送给他的《郭沫若选集》第一卷。一翻开,只见书的扉页有郭沫若同志1962年3月在北京的亲笔题词:
“亲爱的萨利斯维里同志:
我对于美丽的格鲁吉亚,怀着无限的憧憬。希望有一天能够再到第比利斯和同志们再见。”
望着遒劲飘逸的笔迹,我感受到萨利斯维里同志对郭老的一往深情。
萨利斯维里同志对这个学校中文专业的发展满怀信心。他亲切而风趣地说:“我们这里连家属共有四个中国人——刘兴文和她的两个孩子,再有一个”,他边说边用手指指自己,“就是我”。他还向我们介绍了他翻译李白的诗等计划。我们对萨利斯维里同志对中国人民的情谊表示谢意,并祝他领导的中文专业将取得更大成就。
第二天,我们应刘兴文的邀请,到她家作客。原来,刘兴文的家与格鲁吉亚有着密切的关系——她的祖辈很早就在格鲁吉亚移植中国茶叶。据介绍格鲁吉亚的苏联书籍记载:“在格鲁吉亚农作物方面具有最大经济意义的是茶叶。今天苏联茶叶95%产于格鲁吉亚。但茶叶并非格鲁吉亚传统作物。茶是从遥远的东方国家移植来的”。在苏联,一些朋友也谈到过中国茶叶与格鲁吉亚茶叶有着“血缘”关系。
刘兴文的家就座落在山城上,风光别具。她的丈夫吉·康达列里是全苏著名织花壁毯美术家。刘兴文也一直搞美术。这里确是名副其实的美术工作者之家了。刘兴文夫妇异常热情地接待我们,首先让我们参观了他们的画室。原来,壁毯从作画到编织,都是由美术家一手完成的。吉·康达列里所作的一组题为《我的祖国》织花壁毯荣获全苏1983年国家奖。我们深为这位美术家所创作的动人图案和编织艺术所吸引。但更使我们感动的,还是刘兴文对中国近些年来出现的大好形势的激动心情和吉·康达列里表达的对中国人民的友情。在这种友谊气氛中,主人招待我们喝的茶也显得格外芳香了……
几天的访问结束时,我们怀着依恋的心情告别第比利斯。山城虽已秋深,但在苏联南国感受到的中苏人民友谊,却使我的心头如拂春风。岁月如梭,第比利斯的景色和同那儿的朋友一起聚会、喝茶的情景,却常常呈现在我的心头。(附图片)
第比利斯中央广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