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8阅读
  • 0回复

北大荒人的名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2-24
第8版()
专栏:

北大荒人的名册
张持坚
今年春天,我从哈尔滨来到中央党校学习。一进校门,哟,迎面走来的那位夹着两本硬皮书的,不是在兵团一起搞报道的小黄吗?没错儿,正是他——他考上这里的研究生了。这天晚上,我俩又自然地在昔日那难忘的岁月里漫游,直聊到半夜时分。这时,小黄象想起件重要事情似的,从抽屉里拿出了一份打印的名册。我一看,最上面的一行字是:在首都新闻、出版单位工作的原北大荒知识青年联系表。八开白纸整整六页,记载着九十三人的姓名、工作单位、联系电话、通讯地址和下乡时所在的师、团、连。
“这是黑龙江垦区负责同志到北京召集我们开座谈会后打印的。”小黄说,“不全,如果在新闻、出版部门工作的知青来齐的话,可能有二百来人。”
翻着这份名册,直觉得几多感慨油然而在心头翻滚。
我一个名字、一个名字地细细看着、回忆着,有些认识,有些不认识。兵团知青共计四十多万,怎么认得全呢?尽管我在兵团报社工作过。不过,他们有一个共同点我是熟识的,那就是和我一样,当年下乡的时候,对社会、对人生、对生活懂得多少呢?那时,知识青年中年龄最大的不过二十来岁,小的才十五六岁,面对北大荒这片远离家乡的陌生土地,不少人还偷偷地抹过眼泪、鼻子呢……
我了解名册中的小赵,上海一所中学的六九届初中生,瘦小文弱,一张娃娃脸,天真烂漫地象去春游似的到北大荒来了。然而,几载风雨过后,他变了,变得“老成”了。劳动之余,他看书学习,思考问题,碰到解不开的疙瘩就找老北大荒人请教……他从北大荒这座大课堂上,从北大荒这卷百科全书中,源源汲取着营养。渐渐地,他的思想“底子”厚了,对社会了解深了。以后,他考上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毕业分配到中央一家报社当编辑。现在,他天天值夜班,挑灯夜战,编稿子,写言论,就象当年在北大荒的油灯下学习、思索一样。
我熟悉名册中的小黄,知道他参加了中央领导同志文选的编辑工作。他是编辑中年纪最轻、资历最浅的一个。可喜的是,他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他和我们聊过:“我有一个深切的感受,那就是北大荒那些年的坎坷生活经历,为我走今后的路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我还想起了名册中的小袁,他一直生活在兵团的最基层,在连队当农工。他不愿埋没自己,坚持白天握锄,晚上握笔,学着给兵团报社写稿。说实在的,他一开始写的稿子质量很差,错别字还特别多。稿子接连退回去了,但他毫不退却。不平静的生活是他写作的无穷源泉,是指教他成长的最好老师——他“磨”出来了,成熟了。他后来写了一些有内容、有分析的反映知识青年状况的材料,受到中央有关部门的重视。他回城后,被调到中央一家报社。现在,他时常针砭时弊发表一些用花边框起来的署名文章……
名册上的人物仿佛一个个走了出来,看上去他们是那样地稳重、踏实而又富有生气,对祖国、对事业充满着信心——成长起来了,经受过磨难,经受过委屈,也经受了锻炼的这一代青年!
我知道,还有更多的青年回城后,默默无闻地在工厂、商店、街道工作着……我曾经走访过一些业余大学,意外地发现学生中竟有那么多相识和不相识的北大荒战友。他们有的担任了街道企业的厂长、经理,有的是会计、统计,有的什么职务也没有,在街头卖大碗茶,在公共汽车上售票,在小吃店里收款……一下班,他们就匆匆扒拉几口饭,赶到学校听课去了。他们有的学中文,有的学管理,有的学计算机,也有的学外语。在一个街道办事处做青年工作的小王,认真而又勤奋。他三十多岁了,孩子才两岁,但他硬是咬牙坚持了三年业余学习,使自己的文化程度从初中提高到大专。经过了曲折的道路,对生活有了切身感受的这些北大荒战友,深深地懂得应该怎样珍惜今天,怎样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明天。
离开北大荒多年了,尽管我们在那里受了委屈和磨难,但我们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是在那里度过的,怎么忘得了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