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杭州“超载”之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2-25
第2版()
专栏:述评

杭州“超载”之后
本报记者 梁永琳
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是杭州人的骄傲,但有时也成了杭州人的苦恼。每年,旅游者如潮般涌向杭州。春天桃花盛开,秋天桂花吐馨,西子湖畔总是游人如云。旅馆、饭店门前排起长蛇阵,市区街道上行人摩肩接踵。今日杭州的日客流量高达三十万,本地居民和外地旅游者的吃、住、行成为沉重的负担,杭州“超载”了。
几年前情况更为严重。大批神色疲惫的旅客,找不到栖身之所。市领导只好命令工厂和电影院将大门敞开。这无可奈何之举,却给了人们意外的启示。不久,市领导号召机关、团体、工厂、学校和街道办旅馆、饮食店等。现在,全市有四十多个系统办起了饮食店,可供住宿的床位由原来的一万多个增为两万多个,大大缓和了吃、住紧张的状况。记者在市中心看到一家旅社,门面虽小,却别有洞天,一溜儿排开的床铺望不到头。这是一家街道办的旅社,是利用原来的人防工事改建的。这不起眼的小旅社,可容纳两百多人。在杭州,这种街道办的旅社已有七十八家。处于困境中的杭州终于看到新的途径:依靠社会力量发展服务业。
可是,刚刚缓过一口气的杭州又有了新的压力:随着沿海城市的进一步开放,国际国内的旅游者显著增加。
由于政企职责不分,杭州旅游业的行政管理不得力。市旅游公司受委托行使行政管理职责,可是公司是企业,对下属的企业并不能行使行政管理权,反之,如果作为行政管理机构,它又不能真正地办好旅游企业。省旅游局即省旅游公司,也是一身二任,它的主要的精力是抓旅游企业,特别是杭州的国际旅游饭店。对国内旅游只搞点“指导”。结果,国内旅游这一旅游业的重点,基本上处于无人过问的状态。这种领导体制显然与旅游业的发展不适应。
杭州的商业、饮食服务业等行业也由于缺乏规划、协调,以致国营企业的网点没有发展,不能适应旅游事业发展的需要,这也给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生活造成不便。
杭州发展商业服务业潜力很大。今年初市政府提出发展八百个商业网点,结果,被个体户“囊括”了。不消说,仅这一点就可说明,国营、集体企业的潜力还很大。还有近年来崛起的杭州乡镇企业,实力也相当雄厚,目前杭州乡镇企业办的旅馆就有三十七家。如何将各种潜在的“热能”释放出来,这是一个课题。目前基层的积极性还未得到充分的发挥。由于统得过死,基层企业经营管理权、劳动分配权受限制,企业缺乏活力。人们要求扩大经营管理权,搞承包,这样,服务质量、经济效益肯定能显著提高。市旅游汽车出租公司表示,如果搞承包,将能合理调度车辆,提高车辆的利用率。可是在这些方面,杭州市有关部门却步履蹒跚。目前大部分集体企业虽下放给各城区,但地位重要的旅馆企业依然未放;饮食业的全民所有制企业也未放开。
杭州“超载”之后,要发展商业服务业,看来迫切需要解决如下问题:旅游业要尽快实行政企职责分开;要通过放权和实行承包责任制,以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有关部门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放宽政策,因势利导,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更快地发展商业服务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