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贺老总关怀川藏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2-25
第4版()
专栏:

贺老总关怀川藏线
新华社记者 肖健卿
今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是川藏公路(成都至拉萨)通车三十周年纪念日。在这前夕,记者访问了当年筑路指挥部司令员、现成都军区副司令员陈明义。
谈起修筑风雪高原的川藏公路(当时叫康藏公路),陈明义同志深情地说:“当年西南军区司令员贺龙同志为川藏公路定线呕心沥血的情景,真使人难忘。他的高瞻远瞩,他关心战士的情怀,我至今记忆犹新!”
为了在世界屋脊上勘测出一条比较合理的修路线路,筑路指挥部从一九五一年起,先后派出六个小分队担任艰苦的踏勘任务。
工程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宝贵资料,设计出了两条从昌都通向拉萨的路线:一条是北路,沿线多为牧区,地势虽然比较平坦,但地处高寒。另一条是南线,沿途多为农区,海拔较低,气候较好,但地形较为复杂。
是走南线,还是走北线?指挥部司令员陈明义和政委穰明德(当时任西南行政委员会交通部长)决定前往重庆向贺老总汇报。
一九五二年九月中旬,陈明义和穰明德带领工程技术人员到达重庆,第二天就接到通知,贺老总要亲自听取他们汇报。那天下午两点多钟,他们来到了贺老总的住地。他们刚走进客厅,身材魁梧的贺老总已经含笑迎上前来,一一和他们握手。贺老总请他们坐下,陈明义和穰明德向贺老总汇报筑路军民艰苦而又乐观的生活。当谈到由于后方运输困难,主副食有时供应不上,战士们只好挖地老鼠、野菜吃时,贺老总感慨地说:“这和我们长征时一样啊!”当汇报到风雪高原气候多变,战士们经常冒着雨雪修路,夜晚住宿在用方块雨布搭成的帐篷里,衣服经常是湿漉漉的时,贺老总皱起了眉头,回头对秘书说:“记下,叫后勤给筑路部队特制帆布帐篷,补发雨衣!”当汇报到由于高原严寒,新鲜蔬菜供应不上,战士们缺乏维生素,手指甲盖都陷下去了时,贺老总抑止不住胸中的激情,严肃地说:“立刻派人到上海去买维生素C。必须让战士每人每天吃四片维生素C,少了不行!”
陈明义、穰明德告诉贺老总,藏族群众和一些上层人士十分关心川藏公路的修筑,不少人赶着牦牛,冒着阴雨、风雪,为筑路大军驮运粮食。贺老总听了十分感激,说:“真要感谢他们呵!”同时又严肃指出:“藏族同志越是支援我们,我们越应该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遵守民族政策,严格群众纪律。”
向贺老总的汇报,转到线路走向问题上来了。穰明德展开了事先带去的线路图,仔细地向贺老总介绍南、北两条线路经过地方的地形、地质、气候、出产以及工程的难易、利弊对比,勘测工程技术人员争论的观点,筑路指挥部的基本倾向。贺老总一边用心听着,一边仔细地观看线路图,不断提出一些问题。
贺老总听完汇报,经过一段思索之后,挥动手中的红铅笔,果断地说:“公路走南线!第一,南线气候温和,海拔低。在西藏高原这是黄金都买不到的优点;第二,南线经过森林、草原、湖泊、高山,物产比较丰富,不仅我们修路时有木材、石料等建筑材料,还有青稞、牛羊、水果、燃料,方便生活。更重要的是,将来开发西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这里有着丰富的资源和极大的经济价值,有着广阔的前途。公路走南线,更符合西藏人民长远利益。这就是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
贺老总高瞻远瞩的指示,鼓起了指挥部领导人筑路走南线的勇气,但想到南线沿途的冰川、激流、泥石流等艰阻,陈明义和穰明德心里总觉得还有些不踏实。贺老总象是看透了他们的心思似的,拍着陈明义的肩膀,目光炯炯地说:“当然,怒江天险、冰川、流沙会给我们找麻烦,甚至带来意想不到的艰险困难。但是,怒江也好,冰川也好,流沙塌方也好,它们能挡得住中国人民解放军吗?毛主席指示我们:‘为了帮助各兄弟民族,不怕困难,努力筑路!’我们就要叫高山低头,叫激流、冰川、流沙、塌方通通让路!”贺老总接着说:“为了更具体了解情况,解决问题,我们打算以后派军区后勤部长余秋里同志到川藏公路去一趟!”
川藏公路的线路,就这样按照贺老总的决策定下来了。一九五三年七月底,公路修到邦达时,余秋里同志按照贺老总的指示,不辞辛苦带领工作组沿途看望筑路部队和民工来了。他们具体了解部队的供应情况,为筑路军民增配了食油和维生素C。(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