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裕廊工业区巡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2-26
第6版()
专栏:

裕廊工业区巡礼
人民日报记者组
到新加坡不久,我们便去闻名遐迩的裕廊工业区采访。
裕廊工业区面积约八千公顷,不到新加坡版图的十分之一,却集中了占全国出口工业一半的工厂,其产品从船舶到燃油,从精密机械到飞机部件,从普通机床到电脑元件,远销亚洲和欧美各国。因此,裕廊被人们称为新加坡的心脏地带。
这里从前是一片荒滩,当年的景象只能在纪录片中映现出来。不过用了二十多年时间,裕廊工业区便发展到如此宏伟的规模,这在发展中国家里是不多见的。这条高效率的现代化建设道路是怎样走过来的呢?我们两赴裕廊镇管理局采访,终于得到了回答。
裕廊工业区创设于1961年,即新加坡获得自治后开始推行工业化计划的第三年。当时,由于长期殖民统治造成的仰赖转口贸易的单一经济不断衰落,新加坡便颇有远见地选择裕廊这一易于开发的地区作为工业化的基地。它采取优惠措施,吸引商业资本和部分外资,重点发展面向国内市场的“代替进口”的消费品工业。在短短七年内,裕廊建立的工厂和拥有的职工数目及其产值,已占全国新兴工业的一半以上,大大推动了新加坡经济的多样化,为劳动就业创造了更多机会。裕廊工业区的进一步发展也由此奠定了基础。
但是新加坡国内市场狭小,“代替进口”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受到限制。从1968年起,新加坡又转而发展“面向出口”工业。裕廊工业区的生产重点也随之改变方向,一面鼓励和资助本国厂商提高竞争能力向外出口,一面扩充港口泊位,建立公用事业和社会基础设施,大量吸引外资设厂,发展出口工商业。在这个重要的转折时期,裕廊迅速成为全国最大的出口工业基地,为新加坡的经济起飞作出了重大贡献。
七十年代末期,新加坡和裕廊工业区又面临新的形势,开始走向更具关键性的发展阶段。由于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劳动密集型出口工业在国际市场上日益失去竞争能力。新加坡再次审时度势,及时提出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战略,大力发展资本与技术密集型工业,淘汰劳动密集型工业,以加强国际竞争能力,减轻世界经济危机造成的冲击。裕廊工业区也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迁走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工业,更新原有工厂设备,兴建高技术、高工艺、高增值工业,还建立专门提供研究和发展服务的科技园。最近几年,裕廊工业区继续走在全国全面开展技术革新、进一步推动工业化进程的前列。
“除了政局稳定和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之外,裕廊的成功秘诀应该归功于我们采取的吸引外资的合理措施。”健谈的裕廊镇管理局主席操着略带安徽口音的华语强调说,“不要怕外国人来这里赚钱,相反,应该千方百计吸引他们到这里来赚钱。不给甜头,他们是不肯来的。”前来裕廊的外国投资者尝到的甜头确实不少:仅裕廊港就有几大泊位,裕廊电厂发电量占全国一半以上,社会基础设施齐全,金融电信服务周到,所获外汇能够自由汇出,外资企业还享有多种奖励和优惠。这一切都使外资或合资经营的企业迅速发展,达到占裕廊工业区所有工厂企业的70%。尽管如此,由于外资的投资方向是随着裕廊每一时期的建设重点而转移的,多边的均衡的外国投资也就减弱了外资的垄断与控制;同时,外资虽处于优势,但除合资者外,本国资本也得到了发展。因此,新加坡建设自由港、对外开放所取得的经济效益,在裕廊是十分显著的。
裕廊领导机构的人员年轻、具有专业知识和讲究效率,使人感到裕廊工业区的发展不是偶然的。裕廊镇管理局既是政府的法定机构,又是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拥有充分的管理权限和职能。局内层次少,效率高,各级职员都是不同行业的专家,善于根据本地区的特点,抓住基本的发展方向,重点突出地指导所辖范围的工作。
裕廊是新加坡的缩影,也是全国整个工业化进程的缩影。新加坡的两次工业革命都在裕廊工业区得以贯彻并获得重要成果。管理局那座壮观的船体形大楼似乎时时向人们暗示:在世界经济局势的惊涛骇浪中,新加坡凭借有远见卓识的发展战略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正在乘风前进。(附图片)
生机勃勃的裕廊二业区。 本报记者 景宪法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