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难忘的中国之行——坦桑朋友谈访华观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2-28
第6版()
专栏:坦桑尼亚通讯

难忘的中国之行
——坦桑朋友谈访华观感
本报记者 马世琨 鲍世绍
坦桑尼亚全国艺术委员会执行书记姆查拉和《每日新闻》夜班主编布鲁库,不久前先后访问了中国。一位是颇有造诣的艺术家,主要看了中国城市,一位是经验丰富的新闻记者,侧重了解了中国农村状况。他们向记者畅谈了访华观感。
姆查拉说:“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中国现实生活的核心,这是我访华二十六天中感受最深的一点。”这位油画家告诉记者,这次他在访问北京、上海、杭州、西安等城市过程中,发现搞现代化是今天中国人的主要话题和行动目标。中国也正按现代化的蓝图迅速改变着面貌。
在中国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姆查拉接触了很多人,听到、看到很多新鲜的东西。他说,在人们的心目中,中国人在与外国人交往中一般比较拘谨。这次他得到了截然不同的感受。中国朋友热情、开朗、大方,谈话推心置腹,待人至诚。不少中国文艺界人士邀请他到家里作客,因时间所限,他只去过一家,宾主交谈甚欢,还一起挥毫作画。姆查拉还以画家的眼光注意到,中国人大都容光焕发,衣着式样和色彩也逐渐多样化,不少人穿上了西装。
坦桑英文报纸《每日新闻》曾连续发表介绍中国农村改革、农业成就和农民生活情况的专题报道,这是布鲁库中国之行的成果。作为长期从事农村报道的记者,他这次在中国也以了解中国农业情况和访问农村为采访重点。他认为,中国农村正在推行的生产责任制符合实际情况,有利于农民发挥自己的才干和运用已掌握的生产技能。农民那样起早贪黑地劳动,是因为他们切实感到了自己的利益所在。“中国在农村进行的改革已经给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带来明显的好处。”布鲁库对我们这样说,也在他的报道中这样写。
非洲许多国家,包括坦桑,长期遭受干旱的折磨。因此,中国江南水乡那密织的河网,闪光的流水,碧绿的田畴,给了布鲁库深刻的印象。他说,“那里的水利搞得好,我相信那些地方的农民不会为天不下雨而发愁。”在江苏农村的采访中,他观察到了不少连中国人也感到新奇的事物:盖新房子的多,而且时兴盖二层楼;在乡间土路上奔跑着农民自己出钱买的汽车……布鲁库曾到两户农家作客,发现他们都很富裕,屋里陈设相当讲究。其中一户是靠搞运输发家的。那个农民告诉这位坦桑记者,他现在已经组织了一个运输小组,为的是让更多的农民富起来。这位农民还说,政府向贫穷的农民无息贷款,帮助他们发展生产,他们也会慢慢富起来。布鲁库相信这位农民说得对,同时也得出了自己的结论:“有人担心,允许农民发家致富,农村会不会两极分化,产生资本主义?去中国看看就会感到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中国有强大的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土地属国家所有,资本主义没有发展余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