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富而思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12-29
第8版()
专栏:随笔

富而思文
蓝翎
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往往可以从每年出版的挂历上看到一点信息或趋向。前几年,每逢新年将近,上市的热门挂历为“大美人”,近一两年,大有被中外名画、山川风物挤出市场之势,由热门而趋于冷落。能因此而说前者是代表新的审美趣味,后者是倒退的趣味么?相反,我却以为,这是审美能力的提高,艺术趣味的提高。
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促进了对文艺欣赏的渴求。富而思文,是精神文明的表现。反之,富而无文,则是土财主的思想境界,实不可取。
富而思文,在发生了巨大变化的农村表现得最迫切、最突出。农村自己办文化馆、办剧团、办电影院;农民业余作者建立文艺社团,培养写作队伍;专业户设文艺奖金,鼓励创作,如此等等,是为了什么?不正是把自己劳动的成果转化为文艺欣赏的要求吗?“瓜菜代”的时候,农民是无心于此的。现在是主动要求文艺面向他们,得不到满足就自己动手搞。
作为文艺的欣赏者,富而思文,显示了他们的主动性。可是,能够得到什么文,则是被动的,那要看创作者给他们拿出什么文。拿出高尚的、精美的产品,会使他们得到美好的享受;拿出平庸的产品,会使他们失望,倒胃口;拿出低劣的产品,会使少数缺乏识辨能力的人以丑为美。欣赏者的趣味如何,说到底,还是要用美的产品来适应,来引导,来改变,来提高。
看不到富而思文的时代变化,要落后。但是,把富而思文笼统看成脱离历史传统的新的审美趣味,要求文艺创作无条件地去适应,也不是真正促进文艺的大繁荣。文艺作品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文艺欣赏趣味却不一定是物质生活的直接产物,它倒是同某种观念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和影响。为什么现在对有些水平比较高的文艺作品,反而不如对某些格调并不高的作品反应强烈?能简单地归之于“曲高和寡”么?
文艺欣赏是很复杂的现象,由于欣赏者的年龄、性别、性格、职业、文化素养、生活经历等等的不同,可能有各种不同的爱好,甚至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心情下,对文艺的兴趣也不会完全一样,无须强制一律,事实上也一律不起来。但是,文艺既然有高低、精粗、美丑之分,那么,对于任何一个欣赏者来说,欣赏高尚的或者庸俗的,毕竟是有差别的,因为欣赏趣味的高低和物质生活水平的高低并无多少直接联系,而是同文化素养、思想境界有密切关系。伯牙善弹琴,达官贵人不理解,而山野之民钟子期却成了知音,就是需要“知音弹与知音听”。所谓“共鸣”也好,“通感”也好,都是有条件的。庸俗的作品,得不到欣赏趣味高尚者的欣赏;庸俗的欣赏趣味,也不会理解高尚的作品。何以故?缺乏共同的心声也。
文艺的创新,是在历史传统基础上的新发展;新的欣赏趣味的出现,也是在传统基础上的新提高。如果说文艺创作中还有个别低劣的现象,那么同样,在欣赏领域里必然有它的市场,否则,为什么能存在下来?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文艺创作要向着“大鼓劲、大团结、大繁荣”的目标腾飞,而文艺欣赏的能力也需要大提高,争取二者积极地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文艺创作是精神文明的建设,它的效果最终是由欣赏者思想情操的潜移默化来体现的。
在迎新年之际,祝愿文艺创作能更好地影响欣赏者,也祝愿欣赏者把富而思文深化为思美文,思健康高尚之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