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管理企业必须心中有数——关于国营天津第二棉纺织厂虚假数字的调查报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1-04-07
第2版()
专栏:

  管理企业必须心中有数
  ——关于国营天津第二棉纺织厂虚假数字的调查报告
本报记者 陆灏
华北纺织管理局国营天津第二棉纺织厂(以下简称二厂),两年多以来在初步改造旧企业的工作上,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特别是打击和改造了一批欺侮工人的坏分子,取消了压迫工人的旧制度,培养和提拔了大批工人群众中的优秀分子担任了企业管理的领导工作,从而提高了全厂职工的政治觉悟,发动与组织了大规模的生产竞赛,获得了很大的成绩。
但要推行经济核算制,目前二厂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呢?是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上“心中无数”的问题。“心中无数”具体表现在厂的领导同志,不知道,或者是不完全知道本厂原材料、生产效率和产量的确实情况。这一问题,从最近二厂自职工群众中开始揭发虚假生产数字的事实中尖锐的暴露出来。这种暴露,是二厂全体职工在企业管理上主人翁感觉日益增强的具体表现,这对于提高自己的觉悟,改进二厂的工作,乃至提高全国纺织工业的领导上,都是有益的。
在二厂,究竟确实需要多少原棉能扯一件纱,这是一笔糊涂账。以一九五零年十二月份的通扯(注一)数字为例:据本月份原始记录,每件纱的扯棉量(注二),包括三十一斤下脚(注三)在内,共用棉三九二·○二斤。若依经营标准计算,每件纱净重为三百六十三斤,下脚则应在三十六斤以上,约需四百斤棉花才能出一件纱。十分显然,这是原棉收付和车间的原始纪录发生了问题。但是,由于为了所谓合乎“标准”,二厂便将每件纱扯棉以四○一·一三斤的数字报到华北纺织管理局。如此,每件纱的扯棉量比原始纪录三九二·○二斤的数字高九·一一斤,按本月产纱件数计算,就多出棉花六万斤;但实际上此项棉花盘盈的数字并不存在,而华北棉纺织管理局对于此项剩余的数字也并未寻找原因。所以二厂的扯棉量究竟是多少,实际上是无人能够知道的。
通扯不能知道每件纱的扯棉量,分扯(注四)的情况也是如此。在二厂,各种支数纱(注五)的扯棉量究竟是多少,也是不清楚的。据今年二月该厂各支数纱的扯棉量之原始纪录统计如下:支别      二十支    二十一支      二十二支扯棉量(斤)三九二·六三 四○四·一八 三七九·五二
按照实际的情况,支数相近的纱支,扯棉量不会相差太大。毫无疑问,上述统计一定是供应的原始纪录发生了错误;但二厂并未从根本上去详细分析这一问题发生的原因,为了使得各支数纱扯棉量的“合理”,而同时又都能合乎上级要求的标准,二厂向华北纺织管理局又报了下例数字:支别    二十支       二十一支     二十二支扯棉量(斤)三九九·八九四○○·○一 四○○·二二
由此可见,在二厂,盘存就成为调整扯棉量的机动之地,原棉多了或者少了,就用盘存(注六)来调剂。混乱支数(注七)的结果,不是降低了纱的质量;就是提高了纱的成本,各支数纱的扯棉量数字也就难以正确统计。这就使计算成本的工作完全落空;使生产定额失去依据;特别是使企业经营管理不能严密地看到在什么地方进行了节省,在什么地方发生了浪费,虚假的数字粉饰了企业管理上的漏洞,使生产的领导迷失了方向。
在二厂,究竟每日能确实生产多少纱?每一个纱锭,每小时的工作效率又是怎样?这也是一笔糊涂账。仍以一九五零年十二月该厂向华北纺织管理局上报的数字为例:该月份由于亨司折合率(注八)的计算过低,和前述盈余原棉的情况恰恰相反,纱场纱的产量的上报数字比实际盘存亏空三万三千六百四十一斤,这笔亏空的数字后来是在一月份内补足的;在市场,由于将自用纱的亨司折合率计算过高,于是布场收到的纱实际少于纱场交付的数字,这样就使纱场的成本无形中减低;而布场的成本额外提高,因而该月份布场每匹布的用纱高到一一·○八磅,超过以往标准用纱一○·七九磅的百分之九·七四。用纱过高是并不好上报的,于是又把每匹布的用纱降至一○·八九四磅,其因降低用纱标准亏空的二万零九百十五磅的数字就作为布场的盘存,实际上这笔纱又并不存在,只是逐月下滚,将布场作为纱的产量伸缩的地方就是了。
总的产量计算是不确实的,每小时每个纱锭的产量计算也是不确实的。举今年一月三十日该厂第二纺纱场的实际产量情况为例:支别   台数 实开锭数 亨司折合率 折磅 每锭每小时产量(磅)二十二 三七 一四二八八 百分之九六·五 五四二一 ○·○四九五
为了弥补前述去年十二月份产纱亏空的数字,二厂就以降低亨司折合率的办法来弥补,于是就把亨司折合率降至百分之九十五,但由于降低亨司折合率,同时每个纱锭每小时的产量也随着下降至○·○四八七磅,降低纱锭每小时的产量对于生产成绩又很“难看”,于是又从少报运转率(注九)上想办法,结果同日产量数字上报假造为以下情况:支别假报台数 假报锭数 假报亨司折合率 假报折磅 假报每锭每
                         小时产量(磅)二十二 三六 一三九○四 百分之九五 五三三七 ○·○五○一
由此可见,要使纱的产量多或少,只要灵活调整亨司折合率,也可以把正在运转的纱锭,写成它因为平车、擦车(注十)而停开。这就使生产数字失去了真实的纪录;使全厂的生产成绩成为少数技术人员凭眼光估计的事情;特别是使职工群众的创造热情不能得到充分表现,正确的批评和表扬也无法进行。
造成生产数字虚假的原因,从二厂最近职工揭露的材料中可看出:由于一部分在官僚主义企业中习以为常的腐朽的管理制度,还未得到彻底的有效的改革,或者改革得很慢,加上领导上对企业经营管理缺乏经验,以及一定程度的官僚主义作风,这就使得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扬,障碍着企业经营管理的继续改进。有一部分行政管理人员片面地贯注在上级对于生产数字的标准要求如何和别厂的生产纪录如何,因而松懈了自己的战斗意志。譬如在二厂究竟发一度电,要用多少煤,他们不是按照正确的方法求取真实的纪录,他们却是先打听别厂煤耗的数字,按着主观的愿望,然后再定出每度电的煤耗数字,因而二厂就有另外一个计算煤耗的公式。这一公式是:总用煤量—(假造每度电的耗煤量×总发电量)—蒸汽耗煤量=每度电煤耗量实际上,原动部门的职工群众是努力的,他们检,修锅炉,改造闸板,过去每天用煤一百七十吨,现在每天用煤不过一百二十吨左右,实际用煤确已减少,但由于缺乏实际的统计,就无法知道职工群众的劳动创造到底达到了怎样的高度。应该着重指出:生产数字的虚假决不能抹煞两年以来二厂全体职工对于国家建设的伟大贡献。以老布厂的产量来说,一九五零年冬季比天津解放初期的一九四九年春天,布的产量提高了百分之十一·四七。这样的事实是很多的;但正由于生产数字发生了虚假的毛病,就无法完全表达二厂全体职工群众实际的生产热情。
生产数字虚假的另一个原因,是统计工作有着形式主义的毛病。就以二厂计划科来说,该科制作的表报共有一百零八种,比较真实的仅有十三种,其他九十五种都是不真实的。不真实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下层统计工作的原始纪录极不精确。车间里原材料的耗用和产量的计算,都没有人员主要的负责统计,抄亨司是加油工抄的,机器停开的纪录是书记工登记的,布的产量数字是揩布工作的,但他们更主要的是做别的工作,因而统计工作只是一种附带的工作,这种情况必须加以改善;其次是统计工作缺乏统一的计算,也造成数字统计前后不符的原因,如计划科和人事科,都作工人出勤报告表,但由于计算不一样,每天出勤的人数就各有差异,如三月二十日,布场运转工的出勤人数统计人事科统计为二千五百九十九人,计划科统计为二千五百六十七人,双方相差三十二人。这些问题,也使统计工作缺乏精确的依据,其结果是无可避免地流于形式。
以科学的掌握生产数字代替心中无数的现象;厉行责任制,组织职工群众相互监督,完全扫除旧企业残留的敷衍塞责的工作态度;简化表报,加强原始纪录的工作,以建立正确生产数字统计的基础。这就是二厂实行正确生产情况的纪录,改进企业经营的领导,从而鼓舞全厂职工群众的劳动热情的三个相互衔接的环节,这就是二厂实行经济核算制要走的第一步。
三月二十四日于天津
注一:这里是将各支纱通扯为廿支纱。
注二:即每件纱的用棉量。
注三:指棉屑,尘土、破籽等物。
注四:各支纱的用棉量。
注五:纱分廿支、廿一支、廿二支等种。如廿支,即一磅纱有廿个八百四十码长;廿一支,即一磅纱有廿一个八百四十码长,余则类推。
注六:即月终对于原材料和半制品的统计。
注七:此种情况是在生产过程中半成品的供应混乱时发生。如把制造廿一支纱的棉条作廿二支用;或把廿二支纱的棉条作廿一支用。
注八:亨司是计算产纱的单位,一亨司为八四○码。但因捻缩、断头、空锭等原因,故实际产量与车上亨司表计算的数字不能完全一样。例如产纱一千亨司,如折合率为百分之九十五,即一千亨司折成九百五十亨司计算。因此,升降亨司折合率,可使纱的产量随之变动。
注九:实际运转细纱锭数与原有锭数之比。
注十:平车是对机器进行拆修工作;擦车是对机器进行清洁检查工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