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东北抗日联军(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1-04
第5版()
专栏:学点革命史

东北抗日联军(上)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的部分爱国官兵和各阶层群众,不顾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相继组成各种名目的抗日义勇军,抗击侵略者。马占山指挥的嫩江桥抗战,李杜指挥的哈尔滨保卫战,是这一时期的重大战役。中共东北党组织派遣党员和爱国青年参加了一些义勇军部队的抗敌斗争。后来,这些部队由于缺乏统一和正确的领导,至1933年初相继失败。其中一部分在共产党人的领导下,改编为抗日游击队坚持战斗。东北的抗日形势随之转入低潮。
同一时期,中共满洲省委和各地党组织根据中共中央多次有关建立反日游击队、开辟抗日根据地的指示,于1932年先后创建了在党直接领导下的磐石、海龙、珲春、汪清、延吉、和龙、饶河等抗日红军游击队,还改编巴彦游击队为红军游击队。1933年以后,又陆续建立了珠河、汤原、密山、宁安等抗日游击队。这些抗日游击队的主要领导者包括杨靖宇、童长荣、赵尚志、夏云杰等人。同时,由共产党员李延禄、周保中分别率领的吉林救国军余部,也先后改组为党领导的东北抗日救国游击军和绥宁反日同盟军。这些抗日游击队分别活动在南满、东满、吉东、哈尔滨以东等广大农村地区,给予日本侵略军以打击,为东北抗日战争开拓了新的前景。不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地抗日游击队就成为日伪统治者的心腹之患。
1933年,继1月17日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发表著名的《愿在三条件下与全国各军队共同抗日宣言》之后,中共中央于同年1月26日又发出了《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信中提出了在东北地区已经完全变成日本独占的殖民地这种“特殊的环境”中,应采取结成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同年5月,中共满洲省委扩大会议决议:各地党组织和反日游击队必须将执行抗日统一战线方针、巩固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建立东北人民革命军与民选政府,作为党在当前的中心任务。从1933年9月至1936年2月间,各地党组织分别取消了红军游击队名称,组建成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至第八各军(缺第七军)和与之相应的抗日游击区与游击根据地。
1933年10月,磐石地区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成立后不久,主力部队即渡辉发江南下,会合海龙游击队,开辟新游击区。师长兼政委杨靖宇指挥部队取得了奇袭三元浦、巧取凉水河子、攻打八道江等一连串的胜利。部队所到之处,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群众欢声载道。1934年2月,独立师在蒙江县(今靖宇县)三岔子附近城墙砬子(现划入浑江市),召集共十七支队伍参加的抗日义勇军代表会议,议决在南满成立抗日联合军总指挥部,杨靖宇被选为总指挥。参加这一抗日联合的武装力量共五千余人,相当于南满抗日部队的半数以上。从此,独立师站稳了脚跟,事实上成为南满反日武装力量的骨干与核心,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于南满抗日部队的领导。此后,独立师到处袭击敌军,屡获胜利。同年11月,为加强党的领导,建立了中共南满临时特委。同时,正式组成了第一军,由杨靖宇任军长兼政委。1935年9月,第一军与东满第二军会师于蒙江县那尔轰,南满与东满游击区打通了联系。这时,第一军兵力达二千余人,另有地方武装二千人。抗日游击区由原来吉林省磐石等五个县境,扩展至辽宁省以金川、柳河、通化为中心的二十余县范围,西及宽甸、本溪,威胁沈阳,南至辑安、临江,直达中朝边境。在游击根据地内建有农民协会、反日会等各种抗日群众组织和自卫武装,中心区建立了基层政权。南满抗日游击区成为东北抗日武装斗争的重心之一。
1934年春,东满各地游击队统一改编为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第一独立师。6月,该师一部北去宁安;另一部进军安图县境,联合附近抗日武装接连攻下车厂子(今新合)、大甸子(今万宝)、大沙河和安图县城。第二军独立师在战斗中成长,兵力达一千余人。1935年5月,正式成立第二军,军长王德泰,政委由中共东满特委书记魏拯民兼任。此后,第二军即以长白山为根据地,活跃在长图铁路两侧,多次颠覆敌人军运列车与“国际列车”。其中,在哈尔巴岭袭击列车的战斗最为著名,震惊敌伪中枢。
1935年2月,绥宁反日同盟军改编为人民革命军第五军,周保中任军长,全军约九百人。该军决定分兵行动:东路军自宁安向穆棱进军;西路军渡镜泊湖向额穆、敦化出击,威胁长图铁路,分别开辟了穆棱和额穆两处新游击区。第五军与东满第二军一部在一起共同战斗,协同打击日伪势力。
1935年初,珠河的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改编为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第一师。为粉碎敌军“围剿”,在军长赵尚志指挥下,该军一部自珠河南部根据地绕经双城、宾县、延寿县境,直趋方正,横扫沿途敌军。又与土龙山农民起义的民众军谢文东残部、吉林自卫军余部李华堂支队联合攻入方正县城和大罗勒密。同年9月,第三军兵力已达七百人。为避开敌人“讨伐”,第三军主力部队再行东移,与第四军会合,开辟了方正、依兰、勃利边境新的游击区。
1934年至1935年,珠河南部游击根据地远近著名,是东北抗日武装斗争的基地之一。根据地内反日会员、农民委员会等群众组织普遍建立,并代行了抗日民主政权的职能,组织群众,支援战争。1935年秋,建立了珠河县人民革命政府。农民自卫队在1934年末即达五千人,有力地保卫了根据地群众的利益。根据地内实行减租,农业生产有所发展,农民生活得到改善。敌人称珠河抗日根据地是:共产党“哈东乐园”,抗日民众称它为“红地盘”。1935年秋,第三军主力部队转移后,根据地遭受了敌人毁灭性的破坏。道北区委书记兼第三军二团政委赵一曼,就是在反“讨伐”战争中,身负重伤被俘,经受酷刑坚贞不屈,最后英勇就义的。
1934年10月,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建立后不久,联合其他反日武装,在军长李延禄指挥下攻入密山县城。不久,主力向勃利、方正转移,开辟新区。1935年7月,在方正境内与第三军等部会合,并联合攻克勃利县属刁翎,奔袭林口。9月,将饶河游击队改编为该军第四团,全军兵力达到一千六百余人。同年冬,第四军与第三军各一部北跨松花江挺进汤原,与汤原游击队会师。
1 936年初,汤原游击队改编为人民革命军第六军,军长夏云杰,全军兵力七百人。3月,在代理政治部主任张寿篯指挥下,第六军一部奔赴小兴安岭,巧取老钱柜敌人据点,建立了后方根据地。
同年2月,经中共珠河中心县委同意,将经常与第三军联合对敌作战的汪雅臣部义勇军编为人民革命军第八军。该部活动在五常山区。
东北人民革命军在对敌斗争中成长壮大,至1935年末共有七千余兵力,成为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主力与核心,严重地威胁了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的殖民统治。
(李鸿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