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印象新 深圳大学采访札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1-05
第3版()
专栏:

印象新
深圳大学采访札记
本报记者 艾丰
深圳大学给人的第一个突出印象是:新。
她的新校址,坐落在靠近蛇口的粤海门,三座相连的乳白色教学大楼,卧在缓坡上,朝向蔚蓝的大海。一座座造型新颖的学生、教师宿舍楼,或近或远地站立在它的周围。
教学楼,在国内堪称第一流的。淡茶色的节能玻璃,全套公共空调设备,防火的烟感报警系统,装有几十台终端机的电脑中心……这一切,都给人以现代化的清新之感。
“新”,当然不止于此。教学楼底,开辟了“学生一条街”。街上,有百货商店、书店、咖啡厅,还有实验银行。所有的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都是学生。看到他们郑重其事的工作神情,你会不由得产生新奇之感。
楼内的图书馆和楼外的学生食堂,从早到晚是一直开门的。任何时候,都可以向需求者提供精神食粮和物质食粮。深大有读本科、专科、夜校等各类学生,教师一般都兼做教学和社会服务工作,进进出出,早早晚晚,作息很难整齐划一。这种“全天候”的服务方式,正是为了适应这种情况。两层的学生食堂,目前只开了一层。虽说有一千多人就餐,但因吃饭时间排开了,也并不显得拥挤。食堂的服务人员,除几个掌勺的师傅外,都是学生,我看了看窗口卖的几种菜,又看了看吃饭者的表情:大家是满意的。食堂中间不休息,在内地的一些专业饭店目前尚未做到呢,它不能不让你感到新鲜。
为了适应紧张的工作节奏,深大早就取消了午睡时间,中午免费为教师供应一顿工作午餐。
学生宿舍安排,也有新招儿。一位校领导说:“我要这里的大学生居住条件,达到研究生水平——一间只住两个人。”同宿舍的两个人,既不安排同班的,也不安排同系的,采取“混杂”办法。例如,一个英语系的同一个法律系的同住,英语系的可向法律系同窗学习法律知识,法律系的能从英语系学友那里获得外语方面的帮助。……
这些,对于了解一所大学来说,当然只是片片断断的直观现象。但透过这些颇为新奇或新鲜的现象,我看到一种锐意改革的精神。
深大,是以“深圳速度”建起来的。1983年3月,国务院批准筹建,同年9月就正式开学。新校舍的第一期工程,也才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在特区新办一所大学,人们不仅希望她培养更多的四化建设人才,也希望她为教育改革作一些大胆探索。“新校新办”,成了深大的重要指导思想。深大第一副校长罗征启说:我们更多地提倡创新,并不想把旧的搬过来然后再改革。我们不提倡空洞的辩论,而坚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
这个才一岁多的“新生儿”,却给了我们不少新印象。(附图片)
坐落在粤海门的深圳大学新校园,三座相连的教学大楼临海而立。上图为学校的电脑中心。
本报记者 艾丰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