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归来求医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1-07
第4版()
专栏:炎黄子孙

归来求医记
本报记者 许伟 本报通讯员 王占林
一架由香港飞来的客机徐徐降落在上海虹桥机场,一位半瘫痪的老人在别人扶持下艰难地走出了机舱。在海关验证处,老人掏出了护照,上面写着:“潘久芬1917年出生”,职务是台湾“泰德矿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第二天一早,潘久芬拄着拐杖,在静安公园跚蹒行走,四处打听一位盲人的下落。他既不知对方的姓名,也不知对方的住址,但他千里迢迢、历经艰辛从台北来到上海,就是为了寻找这位素不相识的盲人。
潘久芬四年多前在台湾因患脑栓塞,引起半身不遂。在生活的压力下,潘久芬不惜出重金四处求医,以期恢复行走功能。他求过许多台湾、香港的名医,疗效不大。去年2月份潘久芬从一张香港报纸上看到一篇报道,说上海静安公园内有一位盲人医生用推拿治好许多瘫痪病人。潘久芬治病心切,顾不上仔细打听,就独自从台北来上海求医了。
在别人帮助下,潘久芬终于找到了才二十多岁的盲人医生向建星。在台湾,潘久芬碰上过不少诈骗钱财、草菅人命的江湖郎中。开始,潘久芬那饱经世故的审视目光老是在小向周围打转。他发现每天来找小向求医的人委实不少,小向无一例外地认真对待。他切脉十分准确,推拿也颇显功底,对许多病症都能说出个道道来。潘久芬还侧面打听了小向的身世,知道他是上海铝铆钉厂的职工,在盲人学校学过医,后来又拜中医为师,专攻脉相推拿医术。曾和别人合作写过大学的中医教材。潘久芬终于放下心来,天天来公园接受小向的治疗。
光阴荏苒,公园里的树叶由绿变黄,潘久芬的病情居然也大有好转。原来他的左手臂无法抬起,手掌成团伸不直,左腿麻痹,现在左手活动自如,左腿恢复知觉,甚至还可以小跑几步了。潘久芬心里万分感激,决意要给他一些报酬。一次治疗结束后,潘久芬直截了当地对小向说:
“请你开个价钱吧。”
“什么钱?”小向有点不解地问道。
“你看病的报酬啊……”
潘久芬更感惊奇,他不明白,为什么好几次他提到治疗费,小向总是无动于衷。
“我义务看病,不收钱。”
小向淡淡地回答。潘久芬脑子转悠了半天,自以为看出了其中的过节,待小向离去后,他悄悄跟在小向后面,记住了小向家的门牌号码。过了几天,他乘小向不在家,备上一份礼品送到小向母亲的手中。
小向的母亲是位爽朗的退休工人。她弄清了潘久芬的来意之后,把手一摆,说:她儿子三年来为几百位病人看病,没有拿过一分钱的报酬。她儿子也接受过别人的东西,那是一位老医学家送给他的一枚红十字会的奖章。在她儿子看来,能为别人解除痛苦,这是自己最大的欢乐。
潘久芬这回真愣住了,觉得眼前的事有点难以理解。渐渐地,他似乎又有所领悟:“莫非这就是‘雷锋精神’?”以前在台湾时,曾听说过大陆有一个叫“雷锋”的,此人公而忘私,舍己为人。那时,对生活在金钱高于一切社会里的潘久芬来说,“雷锋精神”未免悖于“情理”,可此时此刻,潘久芬从小向的精神中,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人情温暖。他禁不住老泪纵横,内心万般感受却无以言起……
潘久芬离开上海去香港的时候,对前来话别的有关部门领导同志说:“我这次回大陆最大的感受,就是亲身体验到了伟大的‘雷锋精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