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东北抗日联军(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1-07
第5版()
专栏:学点革命史

东北抗日联军(中)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工农红军长征之后,东北党的组织及其所领导的抗日部队便完全由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指导了。1935年,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东北党的组织和人民革命军立即响应,并积极筹组东北抗日联军。1936年2月,由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拟定了《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决定将党所领导的东北抗日部队一律改为东北抗日联军,并吸收其他抗日武装参加这一联合军队组织,扩大抗日统一战线。自1936年初至1937年秋,东北抗日联军陆续编成了十一个军。但由于各军被敌人分割各地,联络不便,一直未能建立起统一的指挥机构,各军仍然分散独立作战。
1936年2月5日,中共东满特委书记魏拯民参加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后返回东满,途径宁安县,向党的吉东特委和第五军党委传达有关编组东北抗日联军的决定。抗联第五军便于2月中旬首先建立。此时正值日伪军对游击区实行不间断的“讨伐”,部队损失较大。为摆脱困境,该军除留少量部队同第二军第二师坚持宁安地区的斗争外,自同年春开始分批越过中东铁路向勃利、依兰进军。1937年1月,在牡丹江下游大小盘道伏击作战中大量歼敌。3月20日,在军长周保中统一指挥下,集结于依兰附近的抗联第三、四、五、八、九军各一部七百余名兵力,联合攻入依兰县城。从此,第五军主力部队即活跃在牡丹江与松花江下游各县的广大区域,部队兵力又发展至三千人。其间,为加强党对于这一地区斗争的领导,于同年3月建立了中共吉东省委。
1936年3月,魏拯民到达安图县与东满特委、第二军领导机关会合,传达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有关指示,将部队改称东北抗联第二军,兵力二千,王德泰任军长,魏拯民任政委。尔后,二军一部转至敦化境内,以围城打援战术佯攻大蒲柴河,设伏寒葱沟,诱歼来自敦化县城敌援兵一批。另一部进入抚松、临江县境,在汤河一带开展游击战争。第二军二师由陈翰章率领,仍在绥宁地区与第五军共同战斗。
同年6月,为传达有关指示,魏拯民到达南满金川县河里地区(今柳河县境)与杨靖宇会见。时值中共南满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进一步贯彻党的统一战线方针,扩大抗日武装力量。会上宣布南满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改为东北抗联第一军。尔后,由杨靖宇、魏拯民主持召开南满、东满特委及第一、二军主要干部联席会议(即河里会议)。决定:(一)抗联第一、二军合组抗联第一路军,杨靖宇、王德泰分任总、副司令。(二)建立党的南满省委,选举魏拯民为书记。此后两支部队更为密切地展开了联合抗击日伪的战斗。
此时,因东北抗日联军的建立与抗日统一战线的扩大,使日本殖民当局深感不安,日本关东军制定了自1936年4月至1939年3月为期三年的“治安肃正计划”,确定以伪三江、滨江、吉林、间岛四省和安东、奉天两省部分地区为重点,调集重兵实行军事“讨伐”,强制实施集家并屯以隔断抗日军队与人民的联系,妄图达到一举消灭共产党组织及其所领导的抗日军队的目的。同时,到达陕北的抗日红军正在举行东征,欲经山西去绥远,直接与入侵绥远的日本侵略军作战,并靠近蒙古与苏联,取得某些国际援助。因此,为了粉碎日伪军大规模的军事“讨伐”,并根据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关于抗联第一、二军以一部远出热河、绥远,配合抗日红军东征的指示,中共南满省委与抗联第一路军总部决定,第一军主力部队立即西征。
同年6月下旬,第一军第一师先行西征,越过安奉铁路向辽阳突进。但由于敌人很快发现了我军行动的意图,调集兵力实行跟追堵截,使西征部队有陷入敌军重围的危险,西征部队当机立断,回师东返。7月15日,在摩天岭伏击尾追之敌,歼灭今田大尉一个中队的日军守备队。第一师西征受阻后,第三师又改为骑兵,于11月拟趁冬季封冻迅速冲过辽河。但这年冬河水尚未结冰,渡船亦遍寻不到,只好折回清原。第一军两次西征均未达到目的,部队损失很大。坚持在抚松、临江、长白一带的第一、二军部队,在长白山周围、鸭绿江两岸广泛开展游击战,策应西征部队的行动,鼓舞了中朝人民抗日斗争的信心和勇气。在此期间,第二军王德泰军长于抚松小汤河战斗中壮烈牺牲。同年冬,第一军部队在回头沟,将伪军东边道“讨伐”司令、少将邵本良击成重伤,不久死去。
1936年1月下旬,齐集汤原的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四、六各军和谢文东、李华堂部队举行联席会议,合组东北民众反日联合军总司令部。赵尚志任总司令,张寿篯(李兆麟)任总政治部主任。之后,第三军一部在赵尚志带领下向西发展,在通河、巴彦开辟新区,与松花江南岸坚持宾、珠、延老区的部队相呼应。同年8月1日,正式改称东北抗联第三军,部队扩大成十个师,兵力六千,活跃在松花江两岸的二十余县境内。9月,中共北满临时省委成立,冯仲云任书记,加强对于北满地区抗日斗争的领导。不久,为粉碎日伪军对宾县、木兰、通河、汤原、依兰五县的“大讨伐”,赵尚志军长指挥第三军一部再次西征铁骊、海伦、龙门等地。冰趟子战斗一举消灭日军三百余名。留在汤原的部队为策应主力西征,实行东进,于同年12月攻下佛山(今嘉荫)县城。结果敌军东西无法兼顾,聚歼北满抗联部队于汤原地区的计划落空。
东北抗联第六军于同年6月改编。六军与三军协同作战,跨江开辟松花江南岸游击区,年末部队达二千余人。军长夏云杰在汤原西部遭敌伏击身负重伤后牺牲,由戴鸿滨继任军长。1937年4月,六军一部西征海伦。5月,另一部攻入汤原县城,予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鼓舞了下江人民的斗志。
1936年3月,中共吉东特委派李延平接替李延禄任代理军长,并将部队改编为东北抗联第四军。李延禄从国外转赴关内后,专事东北抗日战争的宣传与统一战线工作。第四军一部去宝清、富锦开辟新区;一部随同三军远征海伦。部队兵力达到一千八百余人。
活动在饶河的第四军第四团随同改编为抗联第四军第二师,向同江与虎林扩展游击战争。同年11月,该师改编为抗联第七军。1937年1月初,军长陈荣久牺牲。尔后,由崔石泉(崔庸健)代理军长,继续在饶、虎、同、富等县与敌人战斗,兵力八百余人。
长时期与我党领导的部队联合抗日的谢文东部民众军、李华堂支队,在抗联第三、四、五军的帮助下,表示接受共产党领导,相继于1936年9月和翌年1月分别改编为东北抗联第八军与第九军。这两支部队成分复杂,中共吉东省委与北满临时省委曾派去不少政治工作人员协助教育与改造,并派刘曙华、李熙山分任两军的政治部主任。李华堂部队改编前曾在1936年4月乘虚攻入依兰县城。抗联第八军改编后,在1937年5月配合第三军等部队袭击伪汤原县公署,并多次破袭牡佳铁路,断敌交通。第八、九军分别发展到一千人与八百人。
原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八军于1936年冬改编为东北抗联第十军,在军长汪雅臣率领下,继续活动在五常、舒兰山区,成为抗联部队钉入拉滨路侧的一根钉子。
此时,由勃利县驼腰子金矿工人反日暴动组成的祁明山部义勇军,改编为抗联独立师。
1937年上半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东北抗日联军已经由小到大,号称“十大联军”,兵力达二万余众,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抗日武装力量。日本帝国主义称东北抗日联军是伪满洲国的“治安之癌”。
(李鸿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