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发展农业 推进工业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1-08
第6版()
专栏:

发展农业 推进工业化
人民日报记者组
马来西亚一开始就着重发展农业,工业化起步则较迟。但农业大大发展起来以后,加工工业和制造工业的增长以至整个经济发展速度却不是慢,而是更快一些。
1957年马来西亚就公布“新兴工业法”,开始发展工业。到1970年止,制造业年平均增长7%以上,超过农业增长的速度。但那时期的工业大都属于若干消费品的生产,技术设备差,规模也不大。马来西亚的经济动力,仍然主要来自农矿业的发展,农矿产品占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只有大力发挥“橡锡王国”的优势,才能为工业化奠定基础。于是,马来西亚集中力量发展农矿业的生产。二十多年来,马来西亚投放大量资金包括外资,并设立各种发展局进行领导,在实行橡胶翻种更新、继续发展橡胶种植业的同时,着重扩大棕油和可可的种植,并争取大米的自给,还努力发展林牧副渔业,以种植多样化,改变主要种植橡胶的单一种植结构。经过这一努力,到1982年橡胶产量仍居世界首位,棕油异军突起,产量增长三十八倍,跃居世界首位,可可产量增长十一倍,居世界第六位,大米也基本能够自给。
但马来西亚初级产品的出口,则远不如种植业发展得那么顺利。原产品部高级官员说,马来西亚初级产品出口的兴衰,受国际市场需求和价格变化的影响。从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初期,西方工业国家经济迅速恢复,原料市场兴旺,马来西亚初级产品的出口数量和外汇收入都很大,农矿产品的生产也随之蓬勃发展起来。接着,由于西方经济陷入长期“滞胀”局面,特别是最近这次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国际原料价格下跌,需求减少,马来西亚初级产品出口就很困难。西方经济开始复苏后,马来西亚农矿产品的出口才有所好转,但1984年只有棕油和石油出口继续增加,锡的出口则因美国的抛售而下降。官员们预计,1985年农矿产品的出口前景仍然难以逆料。
在这种情况下,工业化的重要性就日益突出起来。忽视农业,片面追求工业化,并不能真正推动经济的全面发展;但反过来,重农轻工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依靠农矿产品出口而生存的落后状况。这在东南亚地区是有过教训的。马来西亚自七十年代起,既继续抓农业的发展,又大抓加工工业和制造业的发展,结果就较顺利地实现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以棕油为例,1975年以前,马来西亚还只是以出口原棕油为主,由于近十年政府鼓励发展高级加工工业,棕油提炼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目前全国已拥有二百一十四家棕油提炼厂,加工过的食用和工业用棕油占居棕油出口数量的98%,使马来西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棕油提炼和食用油出口国。橡胶的加工工业也有所发展,虽然主要是加工成胶板和胶块,但也开始制造车胎出口,并准备用以装备本国造的“英雄”牌汽车。
工业化进程每迈进一步,都要受到阻力。马来西亚从原料初级加工后出口到制成工业品出口就更为困难。马来西亚总理府经济计划署高级官员说,目前需要尽可能地把原产品进行高级加工,对出口和外汇收入才较为有利,但不幸要受到原产品进口国实行高关税的抵制。连年来,马来西亚引进外国资金和科技,提高了制成品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但又要受到不得向投资国出口的合同约束。正因如此,制造业的发展速度不如预期的快,农矿产品的初级和高级加工工业也是如此。橡胶产量每年都在一百五十万吨以上,但本国工业用量迄今仍不到40%,就是例子。
然而,发展中国家利用本国资源发展工业,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据统计,从1960年到1980年,马来西亚制造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已从9%提高到23%,因而,马来西亚也被列为“半工业化国家”。近年来,马来西亚侧重于发展适合本国资源条件的金属、化工、机械等重工业以及胶制品和油脂品等制造业,也已取得了成就。特别是石油天然气的开采和加工提炼这一“重点工业”的兴起,对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据政府公布的材料,1983年马来西亚工业增长率为6.6%,1984年更提高到9.3%。这表明,马来西亚工业化的步伐在继续向前迈进。(附图片)
图为马来西亚一座棕油提炼厂一角。
本报记者景宪法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