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为农村改革深入发展创造条件 海城县对乡镇体制进行综合改革 基本内容:放权、让利、开发、搞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1-09
第1版()
专栏:

为农村改革深入发展创造条件
海城县对乡镇体制进行综合改革
基本内容:放权、让利、开发、搞活
据新华社沈阳1月8日电 (记者陈宝玉)辽宁省海城县把乡镇当作中心环节,进行以“放权、让利、开发、搞活”为基本内容的综合体制改革,对全县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现行经济管理制度和办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改造,为农村改革的深入发展创造了条件。
海城县自然条件和生产基础都比较好,共有三十个乡镇。1984年4月,辽宁省把海城列为县级综合体制改革的试点县之一。在综合体制改革中,海城县鉴于乡镇本身许多体制性问题没有得到认真解决,乡镇一级缺少自主权,决定把乡镇当作农村深入改革的中心环节,进行了如下改革:
——放权、让利,建立乡镇财政体制。办法是:建立乡镇一级财政,实行财政包干,县对乡镇实行定收定支,收支挂钩,一定三年不变。同时,把县派出的税务所、工商管理所、供销社、食品站、粮食管理所等下放给乡镇领导,农村的全部税利由乡镇征收。
——党政企三分设,普遍建立乡镇经济委员会。乡镇经委的主要任务是组织乡镇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协作,促进横向联系,推动工农商的新联合;帮助乡镇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生产能力。
——彻底放权,增强乡镇企业活力。乡镇除通过税收与乡镇企业发生联系之外,一切权力都放到乡镇企业。
——鼓励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兴办第三产业。
——允许农民对国家计划外和完成统购任务后的商品实行议购议销,以产促稳,以活促多。
——把基层供销社变成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遵章纳税的乡镇企业,并划属乡镇领导。
——大力发展小城镇,为逐步改变农村经济和社会结构创造条件。今年以来,海城县出现了十三个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其中十个小城镇是在综合体制改革中建成的。
——全面推行招聘制,把乡镇干部的使用和管理统一起来。除乡镇党政企的正职由县委组织部和县人事局分别委任之外,其他干部一律由乡镇提名选聘,并实行任期制。由于坚持了干部“四化”标准,现在50%的乡镇副职以上领导干部具有大专文化程度和各种技术职称,年龄也形成了梯型结构。这既保证了干部队伍的相对稳定,又改变了过去领导成员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的状况,为全县经济的振兴提供了组织上的保证。与此同时,海城县还把干部的责任和工作成果同所在乡镇的经济发展挂起钩来,既拉开了干部工资的档次,又使干部的工资收入,随着本乡本镇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也有所提高。
这一系列改革,使海城县的乡镇活起来了。目前,全县有60%的农村劳动力务工经商;1984年前十个月,全县财政总收入比上一年同期增长了11.2%,县办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3.5%,利润增长37%,乡镇工业总收入增长50.6%。农村集市贸易额达一亿三千多万元,比上一年同期翻了一番。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