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铁西村怎样由“三靠队”变成“富裕村”的? 放开手脚富路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1-09
第2版()
专栏:调查报告

铁西村怎样由“三靠队”变成“富裕村”的?
放开手脚富路宽
黑龙江省密山县铁西村人均只有一亩一分耕地,过去,集体底子薄,社员手头紧,是一个有名的“三靠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穷困面貌迅速改观,成为各业兴旺发达、农民富裕幸福的勤劳致富典型村。1983年是全村实行联产承包制的第一年,人均收入达到八百元;1984年9月底,人均收入达到一千三百九十八元,全年可达到一千七百元,比1983年翻一番还多。
铁西村是怎样变成富裕村的呢?
第一,放开经营,让人人都搞商品生产。过去铁西村90%以上的劳力都被捆在菜田里,尽管劳力轮班干活也不许越雷池一步。三中全会后,特别是去年以来,村党支部认真学习贯彻党中央〔1984〕1号文件,进一步解放思想,放开经营,让农民放手发展商品生产。一是从思想上放开。把富字和社会主义联系起来,确信勤劳致富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搞社会主义就是要走向共同富裕。二是从政策上放开。农民只要不违犯国家法令,不破坏自然资源,接受国家计划指导,经营什么都可以。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自己能干什么就干什么。三是从经营形式上放开。可以自营、合营、联营,允许资金、技术、劳力高度自由流动。这就形成了全村人人动手致富,家家谋划生财的局面。涌现出各类专业户重点户一百零八户,各种经济联合体三十多个。70%以上的劳力从菜田中走出来,转向复合经营,经营项目少的三四种,多的十几种。他们还打破城乡之间,行政区划之间,不同所有制之间的界限,与国营企业联营,同外省联营,和本县、邻县村镇联营,在县城盖起商业大楼,开办饭店、旅馆、商店,挤进兴凯湖、虎头镇兴建旅游中心,承包鱼池建设,整修文物古迹,并利用自己的技术、资金优势,搞技术、资金输出,联合发展养鱼业。这样一来结束了过去那种靠种地维持生计的局面,打开了致富进财的门路。
放开经营给铁西村带来两大变化:一是充分利用了劳力资源。过去村里劳力没活干,现在本村劳力已不够用,还吸收了城镇一百多个闲散劳力才满足了生产需要。二是经济收入构成有了显著变化。1984年全村总收入六百万元中,个人经营收入达四百万元,占66%。在分配总额三百万元中,个人经营收入达二百四十万元,占分配总额的80%。
第二,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的作用,集体、家庭经济同步发展。放开经营之后,铁西村的家庭经营之所以能成为全村经济中最活跃的部分,重要的一条是,铁西村对于家庭经营不是撒手不管,而是利用集体经济的力量,千方百计地为家庭经营提供各种服务,解决家庭经营遇到的各种困难,并引导、联合家庭经济逐渐形成适于本地条件的产业结构。主要方法是:
围绕集体一个企业,发展一批专业户,兴起一个新产业。放开经营以后,村里大力发展家庭建筑业。对家庭建筑业,村里利用集体工程队的信誉为他们承揽活计,进行技术指导和监督;利用砖厂、砂石场为他们提供原材料;并且还为他们解决经营所需要的周转资金,使家庭建筑业凭借集体支持的优势,在对外承包工程中,极大地提高了投标竞争能力。集体工程队有了家庭建筑业做为辅翼,也壮大了施工力量。通过这样的办法,全村建筑、运输、养殖、林业等产业,构成了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的产业群。
以能人为师,一户富带动多户富。充分发挥能工巧匠的作用,让他们当师傅,带徒弟,自愿组合,把劳力带出菜田,转到其它行业。农民孙茂义善于组织建筑,放开经营以后,村里帮助孙茂义和三户农民联合承包建筑工程。这三户农民从孙茂义那里学得技能和经验之后,又各自分别带出一些农户也搞起建筑承包。这样的建筑承包小组,全村已发展到三十多个,每年承包额都在七十万元以上。
为农户提供信息,帮助农户进行经营决策。农民个体经营,最苦恼的问题就是信息不灵。为了使农民避免经营的盲目性,提高经济效益,集体非常重视给农户提供信息服务。去年年初,村里干部从县里得知密山县列为全省养鱼基地县之一,年内将修筑养鱼池四千亩的消息,立即通知给全村农户。农户纷纷筹集资金,组织各种方式的联合,承包修养鱼池工程。全县养鱼池面积四千二百亩,铁西村的农户就承包了三千多亩。1983年以来,铁西村的集体经济对家庭经营所提供的服务有十几个方面,从技术、资金、零配件供应、物资采购,一直到种畜、种禽供应,有力地促进了家庭经济的发展。
第三,注重生产性投资。铁西村注意引导农民适当增加消费,把剩余和闲散货币,再投入到生产领域,保持较高的积累率、投资率。铁西村集体企业每年的纯收入几乎全部用于生产性投资。到1984年9月,全村累计投资总额达二百万元。经营收入比上年翻了一番。
第四,吸引聚积人才,重视智力投资。现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张洪生是六十年代的中专肄业生,是村里的致富能手。支部的其他三名成员和几名村干部,收入都接近或超过万元。农民张洪田有丰富的工副业生产和管理经验,村党支部任命他做村企业公司的总经理。村里十四个集体企业的正、副厂长和经理也都是由有经营能力的人担任。为了提高农民的素质,村里通过举办专业技术学习班、委托代培、参加县里举办的各种培训班、送入大专院校深造等形式,培养和训练人才。几年来,用于这方面的投资达十万余元。已培养出各类技术骨干一百二十多人。村里还从外地广招人才,聘请专家、技术人员到村里任职,或当顾问。人才的引进,又进一步促进了本地技术力量的成长。正是有了这样一大批人才,铁西村的经济才有这样的高速发展。
(黑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