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沙漠之门”——盖尔达耶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1-09
第6版()
专栏:阿尔及利亚通讯

“沙漠之门”——盖尔达耶行
本报记者 辛树蕃 吴文斌
乘飞机由阿尔及尔向南飞行,凭窗眺望,茫茫沙海,一望无垠,起伏的沙丘延伸到天涯的尽头。半个小时后,我们飞临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大沙漠。
大地一片寂静,偶见几棵稀疏的骆驼刺,在浩瀚的荒漠中顽强地生长。然而,在这沙漠的深处蕴藏着丰富的黑色金子——石油,为阿尔及利亚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石油美元。
“瞧,沙漠之门盖尔达耶到了!”机长指着前方的绿洲说。
历史名城盖尔达耶,距离首都阿尔及尔五百四十公里,居民二万五千人。小城建在海拔一千二百米的姆扎卜绿洲的一片丘陵上,沿绿洲东西走向,蜿蜒起伏达七公里。它是姆扎卜谷地五座城市的中心,也是阿尔及利亚南北交通的要冲,素有“沙漠之门”之称。
盖尔达耶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至今,人们仍保持着古老的民族习惯。男人头缠白色或灰色头巾,有的头戴瓜皮帽,身披自制的粗糙的羊毛斗篷,裤裆相当肥大,一直拖到膝关节。女人们则从头到脚裹着一大块白布,只露出眼睛,绝不让别人照相。据介绍,当地妇女除自己的父亲、丈夫、兄弟外,是不让其他男人见面的。女人买东西只站在商店门口,付钱时用身上的白布包着手把钱丢到售货员的手里。
清真寺建在市中心的小山顶端,其它建筑都环绕清真寺,阶梯式地坐落在山坡上,多为白、蓝、黄三色,宛如一座五颜六色的金字塔。
在主人陪同下,我们在老城区狭窄的小巷漫步,街道高低不平,弯弯曲曲。两旁店铺鳞次栉比,小吃铺里不时飘来扑鼻的烤羊肉的香味。
走出小巷,来到著名的本·叶兹根露天市场。这里,人们一直保留着千年来传统的买卖方式。货主手持自制的椰枣木盘、斗篷、地毯、壁毯、蜡烛、毛衣和古色古香的铜器等撒哈拉土特产,逆时针地在广场上不停地走动,叫卖声此起彼伏。顾客稳坐在周围的土台上,边吸烟,边聊天,边观望。一旦看准货色和价格,就把手一招,卖主即刻来到跟前,两人再进行讨价还价。一买一卖,两厢情愿,也可以物易物。
盖尔达耶和它的主人——姆扎卜人具有光荣的抗法斗争历史。在七年多的浴血奋战中,姆扎布的英雄儿女为阿尔及利亚的独立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仅两万七千人口的迈特利利县就有七百名烈士。当年法国当局被迫让北部独立后,企图继续霸占南方,分裂阿尔及利亚,但遭到姆扎卜人的断然拒绝,他们继续进行武装斗争,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盖尔达耶省的椰枣闻名全国。这儿的椰枣汁多味甜,是绿洲居民的重要食粮。陪我们参观的鲁伊·穆罕默德县长说,“我们的祖先就是以食椰枣和水为生。”每株高大挺拔的椰枣树一年可结果三十至二百公斤。目前,盖尔达耶省共有三百万株椰枣树,年产十万公担椰枣,畅销全国。
独立二十多年来,政府一直十分重视开发边缘和沙漠地区,投巨资兴建了纵贯撒哈拉大沙漠的二千五百公里长的高速公路——非洲之路。它已成为南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大动脉。目前在盖尔达耶已兴建了一批输油、气管道厂、纺织厂以及商店、银行、旅馆等服务行业。正在建设中的石灰厂、水泥预制件厂和木器加工厂今年将投产。
返回阿尔及尔的路上,鸟瞰这神秘的沙漠之门,撒哈拉大沙漠的奇异风光,姆扎卜人民的传统习俗及其在经济建设中取得的可喜成就,强烈地铭刻在我们的脑海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