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法国高速公路面面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1-09
第7版()
专栏:法国通讯

法国高速公路面面观
本报记者 马为民
每当驱车在高速公路上,望着川流不息、相对奔驰的载重车和小汽车,“大动脉”三个字常常浮现在脑际。
作为一个到此客居不久的人,有时仿佛会觉得,此情此景“历来如此”。然而,六十年代在此留过学的老朋友却说,即使在那时,法国各地也还是土路多,汽车行驶时常拖着扬起的灰尘。
为了解法国高速公路的发展和它所起的作用,记者最近采访了巴黎—莱茵—罗纳高速公路公司总经理热尔曼先生,并由负责安全的莫里索先生驱车带领,参观了一段公路和法国最大的征收养路费的关卡——弗勒里关卡。
热尔曼先生对公路的情况了如指掌,而且十分健谈。他围绕公路建设,谈古说今,内容翔实,饶有风趣。这里,不妨以他的谈话作经纬,勾勒一下法国高速公路的概貌。
一、起步晚建设快
热尔曼先生开门见山地说,与德国、意大利或美国相比,法国的高速公路建设要晚许多年。原因是,从历代国王经拿破仑到几个共和国,法国建成了欧洲最好的公路网,法国人一直以此自豪,而不大重视高速公路的建设。
据他说,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于1927年出现在美国的纽约西部。三十年代,希特勒为解决严重的失业问题和准备侵略战争,大规模兴建高速公路。与此同时或比此更早,墨索里尼为加强多山的意大利的统一,也致力于修建高速公路。而法国只是到了1952年才提出第一个有关法案,并且犹犹豫豫,三年后才由议会批准。
六十年代中期,法国的高速公路尚未连成线,只有若干零星路段散布在巴黎等大城市附近。因为当时的主要考虑是疏导城市交通,而非从发展经济的角度出发。直到1970年,法国才建成了北起里尔,中经巴黎和里昂,南到马赛的第一条经济大动脉。
法国的高速公路建设高潮是在七十年代。十年之中,法国建成高速公路四千多公里,远远超过了联邦德国和意大利,成为该时期建成高速公路最多的欧洲国家。
到1983年底,法国拥有的高速公路为六千零八十五公里,在欧洲仅次于联邦德国。1984年底可达到六千二百四十三公里,正在施工和计划兴建的还有一千多公里。
二、国家决定公司承建和经营
法国的高速公路建设近十几年能迅速发展,当然是因为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据热尔曼先生分析,另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建设体制的改变。
最初,这项建设的资金系国家预算拨款,施工、经营等均由国家包揽。热尔曼先生认为,这样做的弊病很多。首先,一条高速公路从决定兴建到投入运营,通常要十年,而国家每年的拨款无法保持稳定。其次,由国家建,实际上是由各地方政府分别建本地区的路段,这样难以保证整个工程的质量和进度。另外,预算拨款等于由全体纳税人出钱,财政上不合理。比如波尔多人就很少使用巴黎—里昂公路。
基于这些原因,法国设立了六个特许公司,采取了国家决定,公司承建和经营的新形式。在何地兴建,从何时开工,到何时运营以及日后征收养路费的标准,全由政府决定,设计、施工、经营、管理则由各特许公司承包。双方签订合同,国家授权公司以运营后的养路费收入为抵押向银行贷款,国家充当担保人。公司还向公路经由的省市集资,也用养路费收入偿还;公司必须达到国家要求的质量和进度,并且在公路开始运营后,保证线路在任何气候条件下二十四小时畅通。至于线路的方向,政府划定出宽一公里的线路地区,特许公司在此范围内确定最终的施工线路,设计方案则由政府批准。
这些公司被称作“混合经济公司”,实际上都是国家公职人员经营的,资金全部来自国家金融机构或地方政府。所以,政府的意图能得到顺利贯彻。七十年代,在国家允许下,又成立了四个私营特许公司,同上述公司竞争。国家同样充当其借款担保人。目前,这两类公司都成了“混合经济公司”。
特许公司承包工程后,向道路、桥梁、隧道等专业公司招标。工程完成后,则由特许公司经营。国家给予的特许期限约三十至三十五年,即到大体收回投资为止。社会党执政前主张取消养路费,现在实际上暂时放弃了这一主张。因为养路费是一笔可观的收入,每年达六七十亿法郎。其次许多新线正在施工或计划兴建,各公司都以通车线路来养施工线路。所以,人们认为,取消养路费还是个长远目标。
(待续)(附图片)
法国的高速公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