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此处不留人 自有留人处 洪孟学被杭州粮油化工厂除名,到乡镇企业大显身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1-10
第2版()
专栏:

此处不留人 自有留人处
洪孟学被杭州粮油化工厂除名,到乡镇企业大显身手
本报讯 1月4日的浙江日报以《洪孟学为啥出走》为题发表通讯,介绍浙江省杭州粮油化工厂自学成才的工人洪孟学,由于长期受厂个别领导人的歧视,被一脚踢开后到乡镇企业大显身手的前后经过。
洪孟学今年四十九岁,只念过小学。他十五岁当学徒,一直与饴糖打交道。195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有幸受到错划成“右派”的施有光教授的指点,一头钻进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的书堆里,结合生产实践,开始从事淀粉糖研究。二十多年来,他先后研制成功十余项科研成果,成为在粮油化工方面不可多得的专业人才。1981年,在西安古城召开的全国第三届淀粉糖会议上,他当着来自全国各地的饴糖专家宣读了自己的论文《细菌a——淀粉酶耐热性试验》,受到与会者的赞扬。大会秘书处根据与会者的建议,考虑到洪孟学的学识水平,委托他执笔修订了《全国饴糖质量标准》试行草案。草案立即被大会通过,并且得到全国同行的承认与推广。
可是,这样一个自学成绩显著,又有丰硕科研成果的人才在厂里既不是工程师,也不是技术员,而是一名普通工人。
1983年,杭州市粮油化工厂开始评定技术职称。厂里不少同志暗中猜想:这次,洪孟学至少可评个工程师。
洪孟学自己也希望有一个相应的技术职称。可是,厂里分管政治思想和人事工作的某副书记却对洪孟学说:“车间工人不考虑。”并说:“这是上面的规定!”分管生产的副厂长认为,按照有关规定的精神,象洪孟学这样的人是应当评定技术职称的,他立即以个人名义写了一份为洪孟学申请职称的报告,并专门去找某副书记。可是,某副书记竟连报告都不接。
没有评上职称,有人为洪孟学抱不平,可他自己却没有什么,只要能到工厂技术科工作,可以发挥自己的才能,他就心满意足了。然而,在那位某副书记的刁难下,洪孟学的这个要求也不答应。
1981年,洪孟学参加全国第三届淀粉糖会议,一回厂,他就立即投入了紧张的木薯粉制麸酸糖试验。谁知,就在试验快要成功时,饴糖车间副主任根据某副书记的意见通知他:你回车间工作去。
那位某副书记为什么要如此对待洪孟学呢?据说,洪孟学曾给厂里的负责人提过意见,揭过短。为了这件事,某副书记耿耿于怀。
忍耐是有限度的。去年7月的一天,洪孟学向妻子讲了自己要离开粮化厂到乡镇企业去工作的想法。妻子说:“你快五十了,吃口安稳饭就算了,何苦呢!”
洪孟学何尝想离开自己工作了三十年的老厂!只不过是他感到在厂里不能施展抱负罢了。他内心里还是希望厂里留他、用他。可是,人保科长却用冷冰冰的语调说:“以后就业,不要再来找我们!”很快结束了谈话。某副书记还在科室干部会上暴跳如雷:“洪孟学有什么了不起?没有他,地球照样转。他这样下去,新账老账一起算!”接着,洪孟学就被厂部正式除了名。
在洪孟学遭受打击和排斥之际,丰润食品工业公司的党支部书记董承德却“三顾茅庐”,请洪孟学出山。他恳切地说:“乡镇企业也姓社,不姓资,你到我们那里工作,同样是为社会主义贡献力量。”
去年7月19日,洪孟学到乡镇企业去工作了。在丰润食品公司专门召开欢迎大会,董承德当场宣布:任命洪孟学担任工厂技术科长,负责试制“多种淀粉糖生产工艺线”的总指挥。
洪孟学在粮化厂三十年,连个技术试验小组长也没有当过;现在,他担任了技术科长,当了总指挥。他有用武之地了,心里很激动,决心尽自己的力量努力把工作做好。上任仅四个月,就建成投产了一条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多种淀粉糖生产工艺线”,可在一年内收回全部投资,盈利可达四十五万元。
洪孟学的遭遇在杭州引起很大震动。浙江日报以《洪孟学出走说明了什么?》为题发表评论说:洪孟学这样一个粮油化工方面急需的人才,竟长期被工厂个别领导者压抑,不让他专职搞技术工作,不重视他的科研成果,甚至嬉弄他的学识,这是很不应该的。洪孟学一片报效之心,反遭种种冷嘲热讽,此番情景,使他怎么干得下去?怎么能不走?“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
与洪孟学原所在单位恰成对照的,是乡镇企业丰润食品工业公司。他们把洪孟学当财神当宝贝请去了,开大会欢迎,委以重任,多方创造条件,让他发挥才干。他们很懂知识和人才的价值。一个人两种境遇,反映了我们体制上的毛病。所以,关键是要改革经济体制,打破“铁饭碗”。
洪孟学的离职,应该被看作是一次合理的人才流动。有些单位的领导者对人才一不会用,二不肯放,让人家在“夹板”里过受气日子,上上下下给他们讲道理他们又听不进去,在这种情况下,知识分子也只有离职出走。这样,可以冲一冲那种人才的“部门所有制”,改变那种“一潭死水”面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