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稀世古砚“完璧归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1-10
第4版()
专栏:

稀世古砚“完璧归赵”
本报记者 刘晓陆 归长根
1月4日下午,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中“三苏”的后裔、爱国老人苏宗仁先生的子女和亲属捧护着一方稀世古砚和一批珍贵文物来到人民日报社,要求本报转达他们对党和政府的敬谢之忱,并邀请秦川社长和报社其他领导同志观赏了这方堪称国宝的“宋端石百一砚”及其它文物。
这方宋砚原是文物收藏和鉴赏家苏宗仁先生书房“百一砚斋”的“镇斋之宝”。苏宗仁系苏东坡三十一世侄孙。十年浩劫中他收藏的珍贵文物被洗劫一空,一部分遭毁坏,更多的下落不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苏宗仁老先生看到了个人的希望和民族的前途,他充满了信心。
1983年9月,老人反复考虑后,决定投书党报,吁请有关部门查找这批文物,并委托亲属到人民日报社递交了信件。苏宗仁在信中说:“我现已八十五岁,急盼在有生之年能协助政府将所失文物重新鉴定落实、捐献给国家,以保存文萃,使传代国宝不至丧失在自己手中。”报社领导十分重视这件事,立即派出记者访问老人,反复了解情况。苏宗仁特别向记者介绍了“百一砚”。这是他五十多年前在琉璃厂重金买回的一方造型奇特的古砚(见附图),砚质呈黑色,底部镂雕一百零一个长短不一的小石柱,每个柱端都有一个淡黄色的圆点,即通常所称的“石眼”。他经过反复研究、查找典籍,终于在记录清乾隆时期宫中藏砚的《西清砚谱》中弄清了此砚的“身世”。据记载,这方宝砚名为“宋端石百一砚”,制于北宋年间,全部“石眼”系天然形成,琢砚之初,匠人并不知有多少“眼”,制作过程中“石眼”逐一显现,制砚人独具匠心因势雕柱,使石柱参差不齐,“石眼”错落有致。乾隆皇帝对此砚十分珍爱,曾有题诗刻于砚右侧,收置圆明园中。后来“百一砚”流落民间,藏砚人或出于恐惧,偷磨掉了砚右侧的“御题”,以免招杀身之祸,致使这一传世珍砚右侧比左侧略显单薄。苏宗仁庆幸自己抢救了一件险遭湮没的国宝,特将自己的书房命名“百一砚斋”,视此砚为“镇斋之宝”,朝夕不离。不料,宝砚在十年浩劫中连同其它珍藏遭到厄运,苏宗仁沉痛地对记者说:“如果这批文萃失于我手,或流落异国,我将愧对先人,有罪民族,死难瞑目。”
人民日报经过调查,于1983年9月27日在自己的一个内部刊物上反映了这件事。老人相信党,党关心老人,两天后,9月29日,中央负责同志在本报内部刊物上作了重要批示,指示北京市有关部门“限期妥善解决”。经过近一年的艰苦努力,终于根据各种线索查找到了“百一砚”的下落:原来,“文革”初,作恶多端的康生,以卑劣的手段示意查抄了苏家,窃宝砚为己有,并在砚侧亲刻了自己的臭名。
1984年10月,有关部门把找到的“百一砚”送到苏宗仁家中,老人抚摩着这历经劫难,失而复得的宝砚,语重心长地对子孙说:“康生的名字不要磨掉,让它作为历史的见证”。一个多月后,苏宗仁老人就溘然长逝了。遵照他的遗愿,苏老先生的子女正在整理已找回的文物,准备连同“百一砚”献给国家。(附图片)
百一砚的正面。本报记者沈进摄
百一砚的反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