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复种——我们手中的“王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1-10
第5版()
专栏:论坛

复种——我们手中的“王牌”
吕世简 沈煜清
复种是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世界著名农业与粮食问题专家、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农业试验站站长威特沃尔博士近年来两次访华,提出美国在与中国进行农业科技交流中受到的好处之一就是复种。1981年的美国农业年鉴上有一篇文章,题目是《多熟制——备用的王牌》。对我们来说,复种是一张已经打了多年的“王牌”。
增加复种,是五十年代初提出来的。从1952——1982年,全国复种指数(表示耕地在一年内种植作物的平均次数,用百分数表示),从130.9%提高到146.7%,在同时期耕地面积减少一亿四千多万亩的情况下,播种面积却增加了五千多万亩,一进一出扩大播种面积近二亿亩。从产量上看,一般说来复种是增产的。据北京农业大学试验,在黄淮海平原地区一年两熟比一年一熟,亩产值和纯收益增加75—78%,但在执行中由于“左”的干扰,有些地方不顾条件,盲目扩大,造成减产。到七十年代中期,有的地方甚至提出要实行“百分之百的双三熟”。粉碎“四人帮”以后,“左”的影响逐步得到纠正,复种指数也随之下降,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调整性质的,是必要的。但是,近年来也有些地方复种指数不适当地下降。据统计,1977年以来,全国复种指数从154.9%下降到1983年的146.4%,即相当于减少播种面积一亿二千多万亩。我们认为,从长远来看,复种指数应该“适当提高”。在这个前提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有的地区需要调升,有的地区需要调降;有的地区先调降,随着生产条件、社会条件的变化,作物布局和复种内容的变化,可能还要调升。
目前,我国人均占有粮食水平实际上还很低。大丰收的1984年,我国第一次每人平均占有粮食超过八百斤,但和世界许多国家的人均占有量相比仍然是低的,更不必说和加拿大的人均四千二百多斤、美国的人均三千三百多斤相比了。另一方面,一万亿斤的目标并不容易达到。根据预测,到公元2000年全国耕地面积可能还要减少一亿多亩。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改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面积都要扩大,提高粮食单产有一定的局限性。由此可见,要保持十七亿亩粮食播种面积,保证一万亿斤的粮食总产,复种这张“王牌”非打不可。
当前的任务是要经过调查研究,根据具体情况,分别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制订一个定位、定性、定量的增加复种的规划。所谓定位,就是根据水肥条件、气候条件、社会条件等确定在哪里复种;所谓定性,就是确定复种什么作物,如何复种。如在生长季节种一季有余二季不足、或二季有余三季不足的地区,可复种一季青饲作物;所谓定量,就是科学地计算在一个地区,一定时期内究竟可以增加多少复种面积,要留有余地。还要研究提出保证实现这个复种规划的一些具体措施,包括相应的经济政策。总之,既不是听任复种指数自然减少,也不要普遍号召一哄而起。为了实现到本世纪末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宏伟目标,我们一定要把增加复种这张“王牌”打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