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米中藏世界 发上有文章”——刘义林与他的微雕技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1-10
第5版()
专栏:

“米中藏世界 发上有文章”
——刘义林与他的微雕技艺
本报记者 归长根 魏亚南
二十七岁的工艺师、微雕专家刘义林从四川来北京,到全国自学青年经验交流会上一报到,人们便非要他当场表演微雕技艺不可。
这位身材修长、举止文雅的年轻人接过一只手表,坐下来正了正身躯,一手拿起刻刀,一手握定手表,思考了一会儿,便娴熟地刻了起来。那样子象是在操作,又象是在练气功。怪不得有人说:微雕是技艺与气质的结合。
少顷,雕刻完毕。刻过的手表你传我,我传你。可是,谁也找不见上面的刻痕。拿出六十倍放大镜一照,人们才发现一首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五言绝句,刻在窄小的表耳子上。刻工气势磅礴,大家拍手叫绝。
人们再看那些刻在米粒大的象牙片上的作品:江山秀丽、红杏枝俏、熊猫态憨……各有一番意境。一块长两厘米、宽一厘米的象牙片,刻着一座赫赫大观园全景,那上面有三百六十多个人物,七百多间房屋,一千三百多棵树木,还有远山近水、湖泊船桥等。更难想象的是,在一根头发丝上,竟能刻下“金陵十二钗”的人物形象,而且姿态各异,维妙维肖。当然,这些作品都要放大几百倍,甚至在上千倍的显微镜下才能欣赏得到,而这正是微雕技艺的绝妙之处。
全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吴作人看了这些凝缩在米粒和发丝上的万千世界,称赞刘义林的作品“精微广大”。著名画家范曾为他写下了“芥子藏须弥”的题词。日本著名的金石艺师秋石先生,看了刘义林在一根头发上刻下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七绝诗后,说这是“不可思议的绝葩”。
追溯我国的微雕史,刘义林盛赞明末魏学洢在《核舟记》一文中所描写的古代微雕技艺。该文记载,在一枚长不盈寸的核桃上,雕出了北宋大诗人苏东坡携友率仆泛舟赤壁的种种情状,真可谓“技亦灵怪矣哉!”联想到陕西周原出土的甲骨文残片上小如粟米的卜辞,以及越王勾践宝剑上镌刻的那些肉眼看不清的铭文,微雕技艺在我国至少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这一中国独有的绝技传到当代刘义林等人之手,则更上一层楼,已从字如粟米,精到“米中藏世界,发上有文章”了。
谈起学艺的经历,刘义林长嘘了一口气说:“我从十二岁起就同雕刻结下了不解之缘,不过那是个苦难的机缘。”他读小学时就赶上了动乱的年代。有一次,他下意识地在课桌上刻下了“刘修好”三个字,想不到被说成“反动标语”,酿成了弥天大祸,被打成了“小反革命”。为了从屈辱中挺起腰杆,他索性操起刻刀,走上了金石雕刻的道路。起初,雕刻挣不到钱,他就一边靠沿街理发和做零工养活自己,一边自学文化,练习刻功,很快就对雕刻的刀法、章法和书法运用自如。经老艺人赵子仁指点,他又掌握了只有少数人才能胜任的微雕技艺,并成立了“艺林金石微刻社”。
几年来,刘义林共为外商刻制了四千多件微雕作品,为国家赚得上百万元外汇。为此,他受到了党和人民的表彰,先后参加了中日青年友好联欢活动和国庆三十五周年观礼,这次又成了全国自学成才的先进人物。
春兰秋菊,各领一枝独秀。刘义林在微雕领域,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奇迹!然而,他并不满足。他说:“我还年轻,学艺的路还长着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