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从“卫星”回到地面——访河南西平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1-11
第2版()
专栏:

从“卫星”回到地面
——访河南西平县
本报记者 李德民
提起河南省西平县,人们容易联想到大跃进那个年月升起的一颗“卫星”——小麦亩产七千多斤。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重新确立后,这个县从“卫星”回到地面上来了。
(一)
有几个数字可以说明变化:
最近四年,西平县给国家提供六亿多斤商品粮,工业产值、利润、上缴国家税利同步增长。
县、乡财政实行包干后,四年财政收入六千五百多万元,上缴国家财政一千六百万元,是包干任务的两倍多。
全县十五万农户中有十三万从事多种经营,四千七百多户农民进城经商。在三十个小集镇中形成一百六十九个专业市场,日平均成交额一百五十多万元。全县加工成衣的农民有七千多户,年产六百多万件,可收入九百多万元。
我问县委的同志,这些数字和事实,与“回到地面”有什么关系?他们说,要是还在“卫星”上,睁着眼睛说瞎话,怎么也富不起来。现在我们实事求是,既种粮,也种烟叶,栽白菜,办企业,做买卖,生财之道很多,农民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
(二)
喜欢吹牛、浮夸的,一般是领导。群众是反对吹牛的。县委成员分析了干部容易犯吹牛毛病的“病因”,主要是干部素质差,没有多少真成绩,遇到“听喜不听忧”的领导,便只能靠吹牛混日子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县委,坚持“喜即喜,忧即忧”,产多少斤就报多少斤,收多少元就报多少元,“万元户”有几个就报几个,谁再吹牛谁下台!县委撤了一些吹牛的干部,提拔了一批说实话,办实事的。八十多个有文化、懂政策的青年当上了干部。干部素质提高后,脚踏实地干事业;干部不吹牛,浮夸风也就停息了。
(三)
吹牛的人,只会讨好上级,不管上面说得对不对,不管下面的实际情况如何,都是“雷厉风行”;不吹牛干实事的人就不同了,一有真本事,二了解实情,执行上级指示,讲求因地制宜。
去年有关部门规定,河南省不准进外省香烟,驻马店地区不准进外地区香烟,想以此“保护本地香烟的销路”。西平县的干部觉得这种规定实在不高明,质次商品的销路“保护”不得,质高的也封堵不住,“保护”落后的结果,只能是越保护越落后。因此,他们派人从湖北省购进一批畅销烟,获利润四万元。
西平县在“卫星”上时,名声虽然“响遏行云”,但人民的生活水平之低,却在全国数得上,用一句俗话说,是“外面充胖子,屋里盖帐子”。现在西平县的名声又渐渐大起来了,虽然不及过去响亮,但在河南省,是实打实的。
这说明只有实事求是才能生存下来,发展下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