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育才——不拘一格——深圳大学采访札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1-11
第3版()
专栏:

育才——不拘一格
——深圳大学采访札记
本报记者 艾丰
有人幽默地说:“一个办公室都是教授,可能连白开水都喝不上。”道理是:一个单位,不仅需要高级人才,也需要中级和初级人才。只有各类人才比例合适,机构才是高效率、高效益的。
深大正是按照社会的多种需要来考虑教育质量和教学安排的。主管教学改革的罗远祥教授,解放前就开始在大学任教了,接触过各种教育“模式”。他说得很明确:“不能离开社会需要孤立地谈教育质量。要适应多方面需要,就要培养多样化人才,不能一刀切,一个模子。”
他们把这个思想贯穿在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
大学入口处,究竟应当放得宽些,还是把得严些?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就全国看,大学入口处,正象有的人形容的那样,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可出口呢,却相当宽。一旦考上大学,就等于发了“铁饭碗”。“一考定终身”。
深圳大学与此不同,他们主张把入口开得宽些,而把出口把得严些。目前,在深大学习的学生有三类:第一类,统一考试招收的本科生,共七百人;第二类,半工半读的专科生,共六百人;第三类,各种培训班,一年几千人次。专科生,有些是经过考试入学的,有些则是应届高中毕业生,统考落榜,然后进校学习的。各种培训班的入学手续更简便了。三类学生之间的界限,并非不可逾越。专科生,经一段学习,具备一定条件,想转入本科,允许;本科生,经一段学习,有正当理由,要转专科,也可以。
深圳大学是几年制?他们的回答是:“三至七年制”。实际上,深大实行的是学分制,尽量使学年的概念淡薄起来。只要你学够学分,就可毕业,不管你用了几年。学生选修课占的比重较大,约25%左右。
这样的教学制度,更有利于学生的多样化发展。例如,同是中文系的学生,有的可以侧重选修经济管理,有的可以提高自己对外语的要求,有的可以花更多精力去掌握电脑技术。毕业后,他们就可以适应不同岗位的需要。在学习的进度和程度上,也允许拉开距离,承认学生在智力和努力上的差别,不把他们硬捆在一起齐步走。
对由此带来的一些问题,他们是这样回答的:
怎样保证教育质量?——入口虽宽,出口要严。不够学分,不迁就。
淘汰率会不会高些?——会的,但学了总比不学好。有的也可发单科结业证书,允许积累数年,达到毕业程度。
是否给教学带来困难?——是的。这对教学工作和教师教课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有待进一步解决。
在一次深大的教育改革工作会议上,有人建议是否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类似“清华大学是工程师的摇篮”那样。议论良久,未获结果。第一副校长罗征启,则想“另辟蹊径”,他主张,深大无疑要培养一大批实业家,但也要出学者、教授。“啃书虫”,要;活动家,也要。口号可以从另一角度提出,深大培养的学生的特点是:求实、自立、开拓、多样。
深大的做法,自然尚待完善。但我觉得,他们在教育思想上确有一点突破:既然我们承认社会需要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既然我们承认各个学生具有不同的素质和条件,为什么大学生的“模子”不可以更灵活、更多样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