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沙漠夜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1-12
第3版()
专栏:

沙漠夜校
新华社记者 赵传明 新华社通讯员 邓方
一场寒雪,贺兰山北麓的乌兰布和沙漠披上了银装。我们顶着呼啸的寒风,来到沙漠之中的内蒙古阿拉善左旗芒乃村,访问了驻军某部为当地农牧民开办的沙漠夜校。
夜校文化教员解放军战士赵明珍告诉我们,这个村有回族、蒙古族、汉族农牧民三百多人,散居在四百多平方公里土地上。由于历史的原因,全村有二百多人是文盲和半文盲。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富民政策的春风吹到沙漠,农牧民想勤劳致富,迫切希望有一个念书识字学科学的场所。两年前部队领导了解到这一情况,主动同村干部商量,决定帮助办一个夜校。部队成立了教学小组,研究制定出教学方案和计划,购买了教具和教材。从此,茫茫沙海之夜响起了琅琅读书声。来这里学习的有年轻人,也有五六十岁的老大娘和老大爷。他们不怕天黑路远,坚持上学。到现在为止,夜校已办了两期。
一声电铃响,打断了我们的谈话,夜校开始上课了。赵明珍含笑向我们点头辞别,走上讲台。这节课讲的是畜牧知识。坐在前排的一位中年妇女,听得是那样入神,还不时在笔记本上记着什么。下课后,我们同这位妇女攀谈起来。她叫王秀英,丈夫瘫痪在床,家中有四个未成年的孩子,原先生活比较困难。她说:“部队经常派干部战士帮我料理家务,管理羊群,才使我能抽出身来参加学习。”文化教员告诉我们,王秀英参加学习一年多来,每次考试成绩都是优秀。她能把学到的知识用在发展牧业上,牲畜兴旺,收入增加,现已摘掉了“困难户”的帽子。
在夜校,我们还访问了蒙古族牧民巴图。这个五十岁开外的牧民同老伴、儿子一起上夜校,一年多来从没有缺过课。他说:“过去,我们一家三口没文化,吃够了苦头。现在都能读书看报,还能用科学知识养羊,羊的头数比前年净增两倍多。解放军办夜校,传播科学文化,为我们牧民立了一大功。”
夜深了,农牧民们上完课走出教室,有的吆喝骆驼,有的跃马扬鞭,有的开动汽车或摩托车,各自回家去了。沙漠的夜一片寂静,但沙漠夜校那琅琅书声,仿佛还萦绕在我们的耳畔。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