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忆彭总二三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1-13
第5版()
专栏:

忆彭总二三事
左漠野
深受全国人民爱戴的彭德怀同志,离开我们已经十年多了。在抗日战争初期,我有幸在彭总身边工作了一年,言传身教,获益良多。
1937年底,我在八路军总政宣传部工作。1938年初,总部成立秘书处,我就调到总部工作。我的工作除了草拟首长对外的函电以外,就是记录和整理首长的讲话、报告,给首长汇报从无线电广播中收到的重要新闻,接待前来总部的友军人员和统战人士,等等。由于工作的关系,我得有机会接近朱总司令、彭副总司令,承受教益,感到幸运。
1938年初,总部驻在山西洪洞县马牧村。美、英、波兰等几个国家的记者来总部访问,彭总接见他们,详细地解答了他们提出的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反对德意日侵略和华北抗战形势的问题。有一位记者想了解彭总的生平,彭总谦虚地说:“我个人的经历没有多少可谈的。”后来一位美国记者提出,希望彭总谈谈红军长征的情况、故事。彭总想了一会,给他们讲了一个井冈山的故事。他说,大革命失败以后,毛主席、朱总司令和我都上了井冈山,当时国民党军队包围、进攻井冈山,情况非常严重、困难。当地的群众拥护红军,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援。冬天的夜晚,群众悄悄地给部队送干粮,因为地上有积雪,怕留下脚印被敌人发现,他们就一手提着干粮,一手拿着扫把,一边走,一边把身后留在雪上的脚印扫掉。这个故事的情节比较简单,却非常感人。那几个记者聚精会神地听着,并且记下来了。彭总是用非常朴素的语言讲的,但从中却可以听出他对井冈山人民的无限深情和怀念。
彭总的某些老同事、老同学来信,都称他“石穿吾兄”,其中有不少叙旧的话语,从字里行间可以想见彭总从来就是一个光明磊落、刚直廉洁的人。我觉得“石穿”这个名字很有意思:水滴石穿,也就是坚韧不拔、贯彻始终。彭总可以说是人如其名。他的革命的光辉的一生充分地体现了这八个字的精神。周桓同志曾长期在红三军团彭总领导下工作,偶尔也对我和金石刚谈到,彭总为人处世、治军律己是如何的严肃认真。彭总对自己和干部的要求都很严格,同志们对他非常尊敬,同时也多少有点怕他,因为他对有损于党和人民利益的事情会提出严厉的批评。他平时寡言笑,面部表情有如隆冬似的肃穆,但当他偶尔一笑的时候,你却会从中感到春风的和煦和赤子的天真。他不但可敬可佩,而且是可亲可近的。有一天,我和金石刚领了几元钱的津贴费,买了十几个鸡蛋,借用房东的灶火煮熟了,准备晚上肚子饿了时吃。正在这个时候,彭总到秘书处来了。他是来找一本书的(秘书处保管了一些延安编译出版的书刊)。当时我们有点紧张,又不得不如实报告,心想这下子准挨批评了。出乎意料的是,他并没有批评,反而含笑地对我们说:你们有时想改善一下生活,最好是用两个鸡蛋加点盐水蒸鸡蛋羹,可以当菜,还可以当汤,好吃又有营养。彭总自奉很薄,律己很严,但对于干部和战士的生活是非常关心的。彭总出身行伍,从士兵到元帅。他不但是一位指挥若定、叱咤风云的元帅,也是一个艰苦朴实、平易近人的士兵。有一次,我随彭总去决死队干部训练班做报告,从总部到干训班大约有四十来里路,他在路上没有一直骑马,很多时候是步行。我心想他工作很重,有胃病,身体不十分好,而且到目的地以后就要做报告,所以在途中休息的时候,就建议他不要走得太多,以免过分疲劳。他说:“在长征以前,我很少骑马,那时候我身上还背着一支驳壳枪和二十排子弹呢。”我并没有把这几句话听作“当年勇”的闲谈,而是从中意识到他是想要保持普通一兵的本色。
有一年夏天,国民党河北省主席鹿钟麟来到总部,我们在一个庙里搭了一个台,举行欢迎大会,参加会的干部和战士有几百人。大会由周桓同志主持,彭总讲话。在彭总开始讲话的时候,忽然下起雨来了。我和几个同志都有点着急,如果雨下大了怎么办?可是彭总稳如磐石地站在台上,若无其事地继续讲着团结抗日的道理。台下席地而坐的几百个干部和战士,也都屏息凝神地听着,一动也不动。这件事在彭总的饱经艰难险阻的戎马生涯中,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不过,从一滴水也可以看到太阳。
彭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当时总部的干部学习是抓得很紧的。彭总在学习方面也是表率。他虽然工作很忙,但每天都要看书。他对国际形势很关心。当时正是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策动慕尼黑阴谋的时候。每当我向他报告重要新闻时,他总是认真思考,有时也三言两语地讲点看法。我从中多少也学到了一点观察国际问题的方法。1938年春,总部从洪洞向晋东南转移,中间在沁县南底水村住了一个短时期。我们每到一个村子,总要找群众首先是房东谈谈,了解情况,作些“进出宣传”工作,这是我军的传统。我们刚到南底水的一天,彭总见到我,就问我找老乡谈了没有。我说还没有,因为整理文件书刊花了一些时间。彭总告我:村东头有个姓王的老头,还是民国元年吃过一次肉的。王说,那年他同另一个农民抬轿送一个老爷去上任,抬到黄河边上,老爷就要过河坐车了。老爷说他们抬轿辛苦了,买了几斤肉给他们吃。以后这二十多年就没有再吃过肉了。彭总讲完以后深情地说:中国劳动人民的生活真苦啊!现在敌人大肆侵略,老百姓遭殃,生活更苦了。我们是人民的军队,要关心人民的生活疾苦。彭总的这段话给了我很好的教育。彭总对人民群众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彭总的《自述》给了我们一个基本的解答。彭总幼年家境贫寒,很小的时候就给人家放牛,在煤窑里当过童工。他说:“童年少年时期这段贫困生活,对我是有锻炼的。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常常回忆到幼年的遭遇,鞭策自己不要腐化,不要忘记贫苦人民的生活。”当然,彭总对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不完全是一种朴素的阶级感情,而是在长期的革命实践斗争中,经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冶炼而升华了的,因此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巨大的力量。
在1959年庐山会议期间,彭德怀同志,一个政治局委员,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反映了一些关于“三面红旗”的问题、情况,陈述了一点供作参考的意见,并且还有自我批评,竟招来了一场大祸。后来,“文化大革命”了,在那场“横扫一切”的狂风暴雨里,彭总和其他好些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样,受到了“残酷斗争”和“无情打击”,终于含冤去世了。彭总为什么招来了这场大祸呢?如果从他个人方面寻找原因,我认为“祸根”也就在于他对人民群众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这不能不说是一大历史悲剧!在十年动乱中,人们都不敢说真情实话,我也只得在心里面写上几首旧诗,经常独自默诵,借以抒发悲愤、怀念之情,其中一首是:“平江渔鼓惜离分,鸭绿歌声百代青,识得庐山真面目,人间长忆故将军。”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党中央重新确立的马克思主义路线的春风,也吹散了庐山会议的迷雾。真理究竟在谁一边,已经大白于天下了,彭德怀同志的冤案得到了彻底昭雪。前年夏天,我在庐山休养。有一天,我和一个同志路过一家电影院,看到门前左边挂着一个木牌子,许多游人,其中有干部、工人、学生,都拿着照相机排队等着去那块木牌下面拍照。开始我感到有点奇怪:那块木牌子并不是什么美丽的风景、画面,为什么人们争着用那块木牌子作背景来照相呢?我走到木牌子面前仔细一看,原来上面写的是1959年庐山会议会址,我就完全明白了。人们决不是对这块木牌子有什么特殊的爱好,而只是因为从它联想到了一个为国为民建立了丰功伟绩而终于含冤去世的巨人。公道自在人心呵!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中央号召人民勤劳致富,努力实现四化,建设社会主义的两个文明。一天天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民,对于一个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在军队里组织了“救贫会”的人,是不会忘记的。彭总将永远活在人民心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