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东北抗日联军(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1-14
第5版()
专栏:学点革命史

东北抗日联军(下)
1937年7月的芦沟桥事变引起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从此,东北抗日战争变成了全国抗日战争的一部分,东北抗日联军由单独作战变为牵制日军,配合关内抗战。同时,因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回国,东北各地党组织与上级党组织从此失去联系。因此,东北抗联执行上述新的战略任务,是在极端困难和复杂的条件下实现的。
1937年7月25日,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总司令部发表《为响应中日大战告东北同胞书》。部队在辽宁各地积极主动出击,第一军一部靠近沈阳、抚顺地区袭扰敌人。
魏拯民指挥第二军一部,为打通与第一军的联系,策应全国抗战,曾接连攻下庙岭与袭击辉南县城,歼敌一部,扩大了政治影响。
此时,东北抗联各军大部分聚集在松花江下游一带,全国抗战爆发消息传来,群情振奋。汤原县格节河区军民于9月18日举行抗日反满大暴动,声势浩大。伪军警动摇情绪普遍滋长。7月至9月,二道河子森林警察大队、驻依兰伪军三十八团一部、伪军二十九团等共一千余人先后起义,分别加入抗联第五、六、八等军。
在这一高涨的抗日形势下,9月29日,中共吉东省委举行会议,适时地指出:目前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任务,除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奴役东北外,还要牵制日本侵略军,支援全国抗战。会议决定东北抗联第四、五、七、八、十各军合组第二路军,由周保中任总指挥。与此同时,独立师在同年10月正式改编为抗联第十一军。
东北抗日联军在抗日新高潮中继续壮大,兵力迅速达到三万余人。日本帝国主义此时虽然大举向关内进攻,却苦于无法抽走兵力,反而续向东北增兵。为了确保东北这一侵华后方基地,日本侵略者不惜动用大批兵力对东北抗联进行“讨伐”。抗联部队集中的伪三江省地区被日军列为重点“讨伐”区。日、伪军以五六万兵力,从1937年冬开始对这一地区实行大规模围攻,妄图“聚而歼之”。此后,东北抗联的斗争转入了极为艰苦的阶段。
中共北满和吉东省委早已共同议定,抗联各军除留部分部队坚持下江地区斗争外,主力部队分别脱离险区,到外线作战,以粉碎敌人的聚歼计划。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部决定:以所属第四、五军为主,向五常、舒兰旧游击区西征,以便牵制敌军的“讨伐”,并打通与南满和热河的联络。西征部队于1938年7月翻越老爷岭,突入五常境内。但敌人调集三千日伪军进行追堵,使前来接应西征部队的抗联第十军无法靠拢。部队在敌人重重围攻之下,第四军坚持战斗至11月末,军长李延平等牺牲,仅第五军余部百余人突围,返回刁翎地区。“八女投江”的英雄事迹,就是西征余部返回乌斯浑河渡口与敌军激战之后发生的。
留在方正、依兰、勃利、宝清等地的抗联第二路军部队,与围攻之敌周旋苦斗后遭受严重的损失,此后便以小股部队分别活动在乌苏里江左岸和穆棱、东宁一带。第七军于1940年春改编为第二路军第二支队,坚持饶河地区的游击战争。同时,远隔在五常山区的抗联第十军,在敌军长期“搜剿”之下,于1941年初的突围战斗中,军长汪雅臣负重伤后牺牲,部队散失。
1938年6月,经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决定:抗联第三、六、九、十一军部队主力向黑嫩平原远征。远征部队计七百余人,自1938年6月开始分三批冲破敌军的围攻,于同年底先后抵达海伦境内,与活动在当地的第三军一部会师。
在敌军疯狂“讨伐”之下,留在下江的部队损失很大。抗联八军谢文东与九军李华堂一部,经敌伪诱降,于1939年先后叛变投敌。
到达黑嫩地区的抗联各部,于1939年5月正式建立了东北抗联第三路军及总指挥部,由张寿篯任总指挥。部队频繁袭击伪警所,攻车站,陷村镇,获得许多胜利。部队注意开展地方工作,协助建立党的讷河县委,发展救国会,成立了讷河人民抗日先锋队。同年9月18日攻占了讷河县城,缴枪二百余支。部队召集群众大会,进行了抗日救国宣传。
1940年春,第三路军部队重新整编为第三、六、九、十二等四个支队。这一年,各支队战斗频繁,获得许多胜利。9月25日,第三、九支队攻占克山县城,击毙和俘虏日伪军一百一十人,缴枪一百五十余支。同年秋,在地方党配合下,第十二支队奔赴靠近哈尔滨的三肇(肇东、肇源、肇州)地区开展平原游击战。11月8日夜,联合一部义勇军攻入肇源,将缴获的粮食分发群众。缴获的大量枪械、物资用二辆汽车和十余辆马车运走。“三肇事件”影响深远,极大地鼓舞了各界爱国群众,哈尔滨王岗伪航空学校三百余名学生军举行抗日反满起义,就是在它的影响下发生的。
这一时期,南满抗联第一路军在敌军疯狂进攻下,游击区迅速缩小。第一军放弃本溪、宽甸、桓仁一带,向辑安、通化方面转移。1938年夏,将部队改编为三个方面军,实行分区作战,部队在杨靖宇指挥下于6月中旬和8月初,经蚊子沟和长岗两次战斗,歼灭骄横一时的伪军索旅两个团。10月18日,第一路军总部在临江八道江岔沟突破敌军重围的激战中,歼敌七十。1939年6月,攻入辉南县城,缴获大量弹药和物资,补充了部队的急需。第二方面军与第三方面军则转战于长白、抚松、和龙和安图境内。9月,在敦化县寒葱沟一次伏击战中,歼灭日军松岛部队百余人。
1939年9月,日本关东军为消灭抗联第一路军,专门拟定了自1939年秋至1941年春“东边道治安肃正计划”,抽调日伪军七万余人实行“大讨伐”,穷追抗联第一路军指挥机关,厉行严密封锁。第一路军部队即行分编小部队活动,以缩小目标保存实力。1940年初,敌人在蒙江发现杨靖宇和第一路军指挥部的行踪后,即调大批兵力跟踪“搜剿”。杨靖宇发现敌人意图后,陆续派遣部队突围。2月23日,杨靖宇只身一人在三道崴子陷入敌军重围。经激战之后,杨靖宇将军壮烈牺牲。形势由此更加恶化,部队损失严重。1941年3月,魏拯民因病逝世。第一路军余部改编为抗联第一支队。
长时期以来,不断有东北抗联部队因作战失利被迫越境入苏,在苏联的援助下得以休整,再返回东北战场。抗联部队也以抗击日军的行动,从实际上保卫了苏联边境的安全。到1942年上半年,抗联三个路军的主力,都先后滞留在中苏边境,设立野营集结训练,以待时机。同年秋,经共产国际同意,将中国东北抗联部队整编为抗联教导旅(又称国际旅),由周保中任旅长、张寿篯任副旅长兼政治委员。同时,在教导旅内设中共东北党委会。此时,东北抗联部队人数下降到八百人。
东北抗联部队在集训期间,仍不断派遣小部队返回东北战场,据统计共有十五个这种小部队在北满、吉东、东满与辽吉边界、中朝边界开展游击战争,侦察敌情。前抗联第三军军长赵尚志便是在1941年末再次返回东北战场,于翌年2月率部袭击梧桐河伪警备队时,被混入队内的特务暗地枪击重伤后牺牲的。东北抗联小部队活动,一直坚持到苏联红军出兵东北。1945年8月,东北抗联部队积极配合苏军、八路军和新四军,迅速解放了东北全境。
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各族人民的抗日部队,一些在我国东北的朝鲜共产主义者和爱国分子及其所创建的武装力量,也参加了这支部队,向着共同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作战。中朝战士在长期的共同抗日斗争中,用鲜血凝成了牢不可破的战斗友谊。  (李鸿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