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生活的启示和呼唤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1-14
第7版()
专栏:文艺评论

生活的启示和呼唤
焦祖尧
参加这次作家代表大会,我们的心情特别激动:党和人民如此信任我们,我们该怎么做,才能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呢?
不久以前,我在山西雁北农村听人说起一件事:1980年,那里刚刚实行大包干责任制的时候,有个农民让正在上初中的儿子退学了,因为在那一小块土地上,用传统的耕作方法向土地索取粮食,他最需要的是劳力。时光过去三年多,这个农民富起来了。在一次集市上,他气度不凡地当众宣布:他愿出一万元,招聘一位老师,承包他两个孩子的学习,要求不高,只要能考取中专。
生活的脚步迈得何等大,又是怎样急遽地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农村经济的改革,自给半自给的经济向大规模商品经济转化,无异于向封闭性的小农经济射进了威力无比的“催化弹”。自然经济占优势的经济形态,对科学和知识的需求很少。现在,“催化弹”发生威力了,震波所及,能撼动千载古树,消溶万年坚冰。
作家脑子里的许多观念也在受着冲击。就创作本身来说,我们一向脱离产生观念形态的经济基础,把人物性格和行为的依据仅仅囿于政治和道德伦理因素的范畴,似乎人们思想观念改变的过程不过是从精神到精神。我们很多作品就是描写这样的过程,而不去反映一定生产方式、生产关系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对人们思想感情的制约关系。“精神万能”的影响不能说在我们的脑子里已经完全消失了。实践证明,当产生那些陈旧的观念形态的基础还相当普遍地存在着的时候,要从根本上改变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思想观念,是不可能的。从这里我们得到启示:如果连物质和精神、存在和意识的关系都搞颠倒了,还谈什么马克思主义?
作家常常感到自己的力量是脆弱的,在改造社会、完善社会方面,自己究竟能起多大作用呢?我们至今不还在为领导体制、干部制度方面的许多弊端,诸如官僚主义、权力过分集中、家长制、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等苦恼吗?不还在为有些好政策得不到落实而苦恼吗?当企业领导在以一种小生产的思想和眼光,把企业作为自己“大而全”或“小而全”从而“万事不求人”的领地来经营的时候,家长作风、追逐权力从而以权谋私的现象怎么能够消除?在企业心安理得地吃着国家的“大锅饭”,企业经营好坏与企业领导者并不相干,反正他能“旱涝保收”的情况下,谁会设法去把企业搞活?当自然经济形态的小生产并不产生科学知识,也并不需要什么科学知识,某些思想凝固的人甚至把当代科学的新成果视之为异端邪说的时候,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怎能顺利地落到实处呢?当人们的发展和前程、优胜和淘汰并不取决于他对社会的真正贡献(比如搞好一个企业),而是取决于某个上级的印象和信任,他又怎能不到“关系学”、“关系网”中去“深造”和“竞争”呢?我们从这里又可以得到启示:作家真正掌握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站在相当的现实和历史高度去俯瞰生活,认识和理解生活,深刻地反映改革中人们思想、感情的变化,心灵的更新,揭示新旧事物互相渗透、彼此消长的规律及其过程的无比丰富性、复杂性,在完善人的本身和完善社会方面作出自己的贡献(改革不仅会完善各方面的体制,也必然完善人的本身),作家在这时候就会感到自己的作用和力量。
在改革的洪流中,千百万读者需要更多具有较高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的作品。作家应该满足这个要求。鲁迅说,“文艺家的话其实还是社会的话,他不过感觉灵敏,早感到早说出来。”既然生活的伟大实践正在拨去我们眼里的障翳,我们的感应神经就会象注进了激素一般,变得更加灵敏。我们要说的当然是“社会的话”,不过应该说得更早和更好,这是改革的事业所需要的。
急遽变化发展的生活不断给我们以启示,并且在呼唤我们。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