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想念白危伯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1-14
第8版()
专栏:心香一瓣

想念白危伯伯
丁言昭
白危(吴渤)伯伯不幸突然因病去世,这是颇感意外的。
1964年我考入上海戏剧学院,班上有个女同学,叫小吴。有一次我们上她家去玩,我发现大书柜里,放了二排精装的《垦荒曲》,作者署名白危。“白危是谁?”“是我爸爸呀。”“你不是姓吴吗?”“啊呀,白危是笔名,真名叫吴渤。”听说,这部书是他在河南省国营黄泛区农场深入生活写出来的。
一晃十几年过去了,1981年,我准备把以前写的《鲁迅和〈木刻创作法〉》再修改一下,我就在一天上午急匆匆地去敲吴伯伯的门,因为这本书是他编的。当我踏进二楼的房门时,就非常后悔,他正埋身在一大堆稿纸里,忘情地写着。等他写好一段,抬头看到我时,立即站起来,笑着招呼我坐下,并拿出糖果、水果。这天我急急地把来意说明,留下稿子,就匆匆离去。没过几天,收到吴伯伯的信,让我去取稿子。按照约定的时间,我又去拜访了他。
吴伯伯原是东亚同文书院的学生,并没学过美术。三十年代初期他住在法租界打浦桥新华艺专附近,曾和一八艺社的陈铁耕同志住在一起,结识了一些学木刻的学生。1933年的夏天,这些朋友一致怂恿他从日文翻译点木刻方面的理论书籍。朋友的鼓励激起他的兴趣,但上哪儿去找这些参考书呢?他想起热心扶植中国木刻的鲁迅先生。那时吴伯伯和鲁迅先生还不熟,后来通过陈铁耕的介绍,他去请教鲁迅先生,编译成《木刻创作法》。也就在这时,吴伯伯开始接触文艺,用白危的笔名写散文,发表在《生活周刊》、《申报》副刊上。自此,他写小说、编刊物、当教员,直到全国解放。
有一次,我在写纪念萧红的论文时,发现萧红1937年1月至10月住过的吕班路(今重庆南路)256弄还没去实地考察过,可是我又不认识这个地方,怎么办呢?我立即想起了吴伯伯,当年他曾到萧红的住处去作过客,兴许还记得。于是我立即与他联系,希望他陪我去看看,他一口答应,并约好了时间、地点。那天我刚到,只见一个人骑车飞驰而来,在我面前戛然停住,我还没看清是谁,他已敏捷地从车上跳下来,正是吴伯伯。天呐,真看不出是位七十岁的老人。吴伯伯带着我刚走进弄堂口,就说:“对,就是这儿,一点儿也没变。”
吴伯伯的一生,作品并不多,但他一直在勤奋地笔耕着,即使是1957年4月因发表一篇特写受到错误批判后,也没停下手中的笔,在报刊上还时常能见到他写的散文、特写等。吴伯伯逝世后,我才知道他已完成一部四十万字的长篇小说,题为《侨乡外传》,是以他的故乡为创作素材的,不久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我登门求教是有限的几次,但吴伯伯给我的教育和影响却是无限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