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大锅饭——从这里打破——深圳大学采访札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1-15
第3版()
专栏:

大锅饭——从这里打破
——深圳大学采访札记
本报记者 艾丰
众所周知,深圳大学采取了几项颇有魄力的改革措施:对学生不发助学金,只设奖学金;学校组织学生勤工俭学,提倡自食其力;毕业生不包分配,学校只负责向用人单位推荐。
这些措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深大的领导、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者,向我提供了如下一些论点:
“铁饭碗、大锅饭、平均主义,是经济改革的障碍,可我们原来的一些教育制度,实际上是用这些教育学生。考上大学就端上了铁饭碗,助学金采取了大锅饭方式,毕业后一律行政二十二级”。
“这种办法容易造成两种后果:一是拿到铁饭碗之后,失去刻苦学习的劲头;二是由于某种原因失去铁饭碗,就认为失去一切,做出一些后果严重的事情。”
“如果我们的教育不随着经济改革而改革,学生就会觉得我们说的和做的不一致,教育也就失去说服力。”
“我们不能把大锅饭培养出来的学生送给社会。大锅饭应该从培养人才的学校开始打破。”
“……”应该说,这些论点是深刻的。
他们的具体做法是:奖学金分一二三等。一等每月五十元,二等每月三十元,三等是单项奖,平均每月二十元。受奖的学生约占40%。勤工俭学的内容,主要是由学生承包学校的食堂、招待所、商店等的服务工作,也包括担负校舍卫生、整理图书、建校劳动以及从社会上承包的一些工作。例如,三座教学楼的卫生清洁工作,就是由学生许怀新组织二十多个同学承包下来的。达到一定要求,学校付给一定报酬。我特别在走廊、厕所考察了一下,清洁工作搞得相当好,超过一般大学乃至一些机关的水平。许怀新每月五十元奖学金,搞卫生的收入是三十元,每月收入共八十元。当然,他是“拔尖”的,大多数同学达不到这个水平。
这样做的效果怎样?听到的反映是多侧面的。
一些原来喊经济困难的学生,现在不是申请补助,而是主动找活儿干了。——从这类事例得出的看法是:勤工俭学培养了学生“自立”的精神。“按劳分配”比“大锅饭”更能教人上进。
一位学金融的学生,“奉命”筹建实验银行。当时她对此一窍不通。一个暑假过后,她找领导谈办银行的设想,满口术语,校领导反而不懂了。原来她假期认真地学习了这方面的书。——从这类事例得出的看法是:勤工俭学能够培养学生开创性的思维,有助于克服“高分低能”的状况。
学生们的感觉如何?我询问工业经济系的一位同学。他先是洗衣厂厂长,现任招待所餐厅经理,可称这方面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勤工俭学确有上述好处,不过,他觉得还有些问题:一是太忙,到高年级想多读些书,时间就太紧了。二是活源不足,有些同学一时还找不到合适的活儿干。“同学们对勤工俭学抱什么态度?”我问。“还是喜欢成分多一点儿。不过不要吹,好象我们都发了财似的。”他说。
这位同学的意见也值得重视。实践说明,打破“大锅饭”相当难,从学校开始打破,更非易事。打破以后带来的麻烦,往往成为恢复原来“宁静”状态的理由。从提出“打破”,到开始“打破”,再到“打破”成为常规,深大恐怕还要走一个相当长的路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