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服务基层 天经地义——谈领导机关工作的改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1-15
第5版()
专栏:

服务基层 天经地义
——谈领导机关工作的改革
韩培信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了政府机构管理经济的主要职能,并要求各级领导机关把自己的全部工作切实转移到为发展生产服务,为基层和企业服务,为国家的繁荣强盛和人民的富裕幸福服务的轨道上来。归纳起来,就是两个字:服务。
首先,我们在思想上要有一个“服务”的观念。长期以来,我们的领导机关习惯于当婆婆,一说放权,一说服务,就好象媳妇爬到婆婆头上,似乎领导机关就是管人家的,基层和企业都要围着领导机关转。这种观点,完全颠倒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产生的。为经济基础服务是上层建筑的天职,如果上层建筑放弃这个天职,它的存在不仅毫无积极意义,而且将对经济发展起消极作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是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在战争年代,我们前赴后继,冲锋陷阵,为的是人民的翻身解放;掌握了国家政权以后,我们领导和组织经济建设,为的是人民的富裕幸福。任何时候,我们都是仆人,人民才是主人。仆人为主人服务,共产党为人民服务,这才是天经地义。
树立起“服务”的观念,还有一个继续肃清“左”的影响的问题。林彪、“四人帮”宣传上层建筑决定论,“一切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这一类口号,曾经给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造成过很大的危害。“突出政治”那一套做法,对我们领导机关的工作产生过很不好的影响。另外,由于我们过去脱离实际地追求那种高度集中、无所不包的僵化的计划管理体制,也滋长了我们领导机关的家长作风,削弱了“服务”观念。在肃清“左”的影响的同时,还要克服封建残余思想。
再一个就是要正确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过去我们把国家机关为经济基础服务,理解为就是管理企业,而且直接经营管理全民所有制企业,造成了政企不分,职责不明,对企业管得太死,卡得太紧,压抑了企业的生机,从而也压抑了整个经济的活力。这种管法,吃力不讨好,客观效果背离了主观愿望。实际上,服务也是管理。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管理职能,包括宏观上的决策、立法和指导、监督,并不仅仅在于自上而下地发号施令,更为重要也是更为大量的工作应当是提供服务。这就要求领导机关放下当家长的架子,做许多细致的、切实的工作,比如研究政策、制订规划,组织协调,传送信息。提供咨询,推广技术,等等。要急企业和基层之急,解企业和基层之忧。应当让企业在遵守国家法令的前提下,有充分的自主权,政府部门不要过多干预,更不要去卡它们的脖子。领导机关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服务上。服务工作做得好,质量高,赢得了企业的信任,才能够树立起管理部门的权威,完成国家赋予我们的管理经济的任务。
按照“服务”的要求,我们现在的领导机构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需要进一步改革。从这几年我们进行农村经济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初步改革的实践来看,党政机构不进行彻底的改革,整个经济体制改革难以搞好。因为过去的机构,是适应那种高度集中、党政不分、政企合一的体制而设立的,这就不可避免地存在机构臃肿、层次重叠、职责不清等弊端。我们江苏虽然省级厅局基本不直接管理企业,但由于整个体制上的问题和强调上下对口,在机构设置上同样存在种种弊端。去年我们曾经对领导机关作了一次比较大的变动,有成绩,有起色,但这是在经济体制没有全面改革的情况下进行的,所以还有不少问题没有解决好。有些单位撤、并了,但又冒出不少临时的领导小组;有的厅、局改为公司,但任务、工作方法还跟过去差不多;许多部门的机关工作人员不是少了,而是多了。这个情况提醒我们,机构改革首先要从指导思想上解决问题,要按照“服务”的要求研究确定机构设置,照“服务”的要求改进工作方法。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已经为我们的全面改革描绘了一幅清晰的蓝图,有了这个蓝图,我们就可以结合本地的情况,研究进一步搞好机构改革的问题。通过进一步改革,使我们领导机关走在改革的前列,真正成为为基层和企业服务的机关,成为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机关。
(本文作者为中共江苏省委书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