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在艰难中求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1-15
第6版()
专栏:

在艰难中求发展
人民日报记者组
刚到东南亚之行的最后一站——千岛之国菲律宾,东道主就以沉重的口吻说:“你们来的不是时候,我们正处在克服困难的严重时刻”。这句话,表达了菲律宾人面对现实而又具有信心的普遍心情。
近年来,菲律宾面临的困难是前所未有的。正当债务问题十分严重之际,发生了阿基诺事件,政局的动荡使经济形势更为恶化。我们在去年11月访菲期间,菲律宾的政治和经济问题都还没有解决。就在我们住的旅馆前面,也看到一次一、两万人在马尼拉湾举行的示威。同时菲律宾同国际债权银行集团举行的债务谈判,几经周折,也仍未达成协议,市场紧张,人心浮动。
目前,菲律宾累积外债已达二百六十亿美元,仅年付利息就需二三十亿美元,相当于年出口总收入的一半以上。菲律宾政府在1983年10月就被迫宣布冻结对外支付,要求延期偿债,并希望提供新贷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虽已同意给予六亿五千万美元的备用贷款,但还要菲律宾先同四百多家债权银行谈定重新安排债务偿还期并借新债。国际金融集团平时有求必应,大量输出过剩资本,同时还不断提高利率,无形加重菲律宾的债务负担;直到菲律宾无法还债时又不是从根本上帮助它恢复和发展经济,而是迫使它实行经济紧缩政策。菲律宾不得不先后两次采取削减政府开支、缩减国内投资、停办一部分大型基建工程、限制进口和贬低币值等一系列措施。在这些措施中,有的有利于增加一些产品出口,减少外贸逆差,降低财政赤字,但总的方面并不能解救危机,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加深了危机。比索一再贬值,引起金融波动,物价上涨。限制原材料、配件、石油和化肥的进口,使许多工厂企业不是倒闭就是开工不足。在这情况下,整个国民经济从二十多年较高的增长猛降为负增长。
菲律宾的债务危机,虽不如拉美一些国家严重,但在东南亚和亚洲其他国家经济连年增长的大好形势的对照下,不能不引起菲律宾国内外的震动。菲律宾各界包括舆论界对此议论纷纷,强烈反对债务金融集团的摆布,要求政府合理调整经济,切实有效地克服困难。政府方面也频频同各界人士商讨对策。菲律宾总理比拉塔刚从西欧回来,正要奔赴日本进行债务谈判的前夕,特地出席了一次商会举行的会议。他在会上呼吁商界帮助政府度过难关。他还对记者表示,政府将致力于调整经济,解决债务危机。
我们所接触的各方人士大都不是把债务危机的发生归咎于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的政策,因为东盟国家都执行这种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菲律宾也不例外。他们也并不因发生债务危机而低估二、三十年来特别是七十年代菲律宾经济发展的成就,因为菲律宾经济在这时期内的重要发展,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人们一致认为,菲律宾在这时期内也有一些失误,其教训是相当深刻的。菲律宾曾在相当长期内重工轻农,过急地进行工业化,而且偏于发展资本密集型工业,以致连传统农业也停滞不前,进口多,出口少,经常出现外贸和财政赤字。这时,政府又总是利用外国借款扩大赤字,企图借以刺激经济的继续增长,未能完全做到力求通过外资和技术的引进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从而不断提高偿债能力。特别是在1979—1982年发生最严重的一次世界经济危机时,由于西方转嫁危机,菲律宾财政经济本来就很困难,但它又决定提前完成耗资九十五亿美元的十年能源开发计划和耗资达六十亿美元的十来项大型工业项目,急剧增加赤字,终于陷入债务危机。
道路是曲折的,教训是深刻的,但凡是发展中的困难都是能够克服的。菲律宾各界人士普遍具有这样的信念。宿务省的新闻界同行说,菲律宾从独立到现在经历了不少磨难,但每一步都走过来了,现在这一步也能走过来。
他们特别重视七十年代的经历,认为在那时期内不仅政局基本稳定,政策措施也较为切合实际,取得了突出的发展。例如,菲律宾在七十年代调整了重工轻农的经济规划,大力发展农业。短短不过几年就变长期缺粮国为粮食出口国。椰、麻、蔗、烟草等传统经济作物的生产,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和扩大。其次,把长期发展“替代进口工业”的做法,转变为着重发展“面向出口工业”,同时积极实行引进外资的政策,增加资金,提高技术,使农产品加工工业和传统制造业的生产和出口大为增加。此外,从依赖石油进口转为大力开发能源。石油产量的增加,特别是地热、小水电和煤等的开发和利用,使进口石油从占国内石油消耗量的90%降到60%左右,大大减轻了每年为进口大量石油而花费大量外汇的沉重负担。这些重大措施,使菲律宾经济得到了很大进展。据统计,到七十年代中期为止,菲律宾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从六十年代的5%提高到6.2%,工业所占比重升到了30%以上。菲律宾同其他东盟国家一样被列为半工业化国家。
今天,人们正是根据过去经济建设成就和正反两方面经验,认为菲律宾具有充分的主客观条件,能够独立自主地采取有效措施,克服暂时困难,度过债务危机,使经济建设继续向前发展。(附图片)
菲律宾宿务省的木材加工厂。 本报记者 景宪法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