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阅读
  • 0回复

西欧复苏中的失业难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1-15
第7版()
专栏:专论

西欧复苏中的失业难题
李树勋
1984年的西欧经济明显回升。但大多数国家仍然受到高失业率的困扰。这是当今西欧各国政府和企业界的头号难题。
失业问题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痼疾。通常随着危机的到来,生产过剩、企业倒闭、开工率普遍不足,必然有大批工人被解雇,造成失业人数急剧增加;而在经济走向复苏和高涨时期,就业增加,失业者相对减少。然而西欧当前在进入复苏以后,失业仍不断扩大。欧洲共同体十国在1979年危机开始时,失业率为5.5%,而去年失业率上升到11%,五年间增加了一倍。其中在两年复苏阶段被投入失业大军者有一百多万人。
与这种情况有关的是复苏时期就业机会没有增加,反而继续减少。从1973至1983年十年间,共同体的就业岗位从一亿零六百万个下降到一亿零四百万个,净减少两百万个;就业人数迄今已连续五年下降。在同一时期,美国却增加了两千万个就业岗位,其中,从1982年年底开始复苏至去年年中就增加了六百七十万个。
目前西欧失业者中超过一年的失业者的比率正在上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预计,至今年年底,法国、英国、联邦德国的这种比率将分别上升到45%、40%和30%,而美国则仅有13%。
西欧失业队伍继续扩大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复苏增长率低。共同体1983年经济增长率仅有0.8%;去年也只有2.2%,远低于美国的6.7%和日本的5.3%。人们预计今年共同体的经济增长率仍只能维持现有水平,而失业率将上升到11.5%。西欧经济界普遍承认,低于3%的增长率很难增加就业机会。作为“欧洲经济火车头”的联邦德国,去年经济增长率为2.5%,高于共同体平均水平,今年扣除通货膨胀后的净增长率可达3%,因而预计可增加三十万个就业岗位,这将是五年来第一次增加就业人数。但考虑到今年有更多的求职者进入劳工市场,所以失业率仍将保持在8.5%的水平,失业者不低于二百一十万。加之八十年代后期恰恰是欧洲生育高峰时期出生的人进入劳工市场的时候,这种形势使西欧要降低失业率更加困难。
西欧失业率居高不下,在低增长率背后还有着深刻的经济和社会原因:
首先,“周期性失业”同“结构性失业”并存。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必然带来周期性失业。但是自七十年代掀起新技术革命以来,钢铁、煤炭、造船、汽车等传统工业部门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由于技术落后造成劳动生产率低,产品成本高,竞争力差,加上国际市场产品过剩,往往使这些企业巨额亏损。而对传统工业进行技术改造,越来越多地使用机器人,实现更高程度的自动化系统,又使这些部门在非危机时期的就业机会也不断减少,这就是所谓“结构性失业”。法国钢铁部门1983年亏损一百亿法郎,要关闭一批亏损厂矿、更新设备,从而导致三万人失业。西欧各国传统工业面临的问题是类似的。整个西欧钢铁业的就业人数目前比1975年已减少了将近一半。
其次,西欧新兴工业起步晚、发展慢,提供就业机会少。西欧在宇航、海洋开发技术、微电子、电讯和生物工程等领域落后于美国或日本。比利时七大财团之一的比利时通用银行最新的经济分析指出,在1970—1983年间,西欧工业总产量的增长低于美国和日本。同期技术出口占世界市场的份额,西欧下降了18%,而美、日分别增长了36%和38%。1978年,西欧在信息技术产品贸易方面尚有五亿美元盈余,1984年却出现了高达二百亿美元的逆差。1984年初以来,欧洲共同体采取措施,制订了一系列科研发展战略和技术开发计划,投资数以十亿美元计,但要赶上美、日,并为欧洲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显然需要时间。
再次,制造业就业机会大减,而服务业又未扩大。同美国一样,西欧减少就业机会的部门主要是制造业;但不同的是,美国在过去十年里所创造的就业机会几乎全部是在服务业;而大多数西欧国家却未能迅速开发第三产业,即扩大服务业,因而不能抵销制造业就业岗位的减少。现在,美国从业人员中近70%在服务业工作。西欧服务业人数的增加速度只及美国一半。欧洲人仍然把生产货物视为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的途径,对发展第三产业不够重视。
还有,西欧各国连年投资不振,直接影响经济增长,阻碍扩大就业。共同体十国1982—1984年的公共开支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7.3%、47.8%和47.3%,而美国和日本1982年的公共开支仅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6.3%和27.3%。政府收入主要依靠税收。开支过大,税率过高,加上企业支出的福利费和社会保险预扣等社会负担重,导致产品成本高,国际市场竞争力下降,盈利减少,影响了资方对新工厂和新设备的投资积极性。此外,美国高利率吸引西欧大量资金流入美国,据估计1982—1984年流美资金高达二千多亿美元。1983年西欧国家的固定投资增长率仅及1%,而美国则在10%以上。
最后,庞大的失业队伍的存在,不仅使社会实际购买力下降,国内市场需求不旺,而且直接导致劳资纷争,加剧社会动荡;反过来又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形成恶性循环。英国迄今持续九个多月的煤矿工人大罢工,使政府损失达十五亿英镑。1984年西德历史上“历时最长、代价最高”的冶金工人七周大罢工,使政府损失了一百一十五亿马克,受打击最重的汽车工业及其有关各行业,纷纷减产、停工,使西德经济回升的较强势头立即趋向疲软。
西欧各国为对付失业虽然绞尽脑汁,已采取了种种措施,但收效甚微。综观上述各种因素,西欧的就业形势近期不会有根本改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