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阅读
  • 0回复

“父母官”新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1-15
第8版()
专栏:

“父母官”新议
王荆
父母官之称,古已有之。宋朝王禹偁作《谪居感事》诗,内有“长洲巨海湄,万家呼父母”句,自注“民间多呼县令为父母官,”就是一个证明。
旧时官民之别,不啻天渊。长期以来,州官称牧。殷有牧师,周有牧夫,汉有牧伯,宋有牧司,这都是史有明文的。你以为他们干的是放牧马牛羊鸡犬豕的活儿吗?非也。他们是不折不扣的地方民政长官。治民养畜,在他们看来,其理一也。
因此,做官能做到被子民们“呼父母”,大概就颇不容易了。
不过,“民间多呼县令为父母官”,这到底是心甘情愿的肺腑之言,还是无可奈何的违心之论,恐怕也还有待考实。名副其实“爱民如子”的,“父母官”,如果有的话,为数决不会多。
即使真正做到了官民如父子了吧,我看也不见得就是臻于至善的理想境界。旧社会的父子关系,其实也森严得很。“三纲五常”中,就有“父为子纲”一条,紧接在“君为臣纲”之后。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父要子亡,子不敢不亡。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正如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指出的:“父对于子,有绝对的权力和威严;若是老子说话,当然无所不可,儿子有话,却在未说之前早已错了。”有谁以为在“父母官”跟前当“子民”,一定舒服得很,那就未免过于天真了。
老百姓们口呼父母官,心里想的,往往是另一回事。和“官”字有关的,“打官腔”、“摆官架子”、“官气十足”、“做官样文章”,以至“官大一级压死人”,诸如此类,都不是什么好字样。至于“官官相护”、“官不打送礼的”等等弦外之音,不言自明。时至今日,一提到批评某人“当官做老爷”、某处“官僚主义”、某地“官商”作风,不还是为广大人民所深恶痛绝么!
可见,“官”之为害,实在也可以说是“古已有之,于今尤烈”的。
于是我想,在今天与其推崇“父母官”,何如强调“子弟兵”?
土地革命时期的工农红军,抗日战争时期的八路军、新四军,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是统统被称为人民子弟兵的,这“子弟兵”当然不仅指年青的战士,肯定也包括各级指挥员,直到将军都在内。在革命队伍里,不管职位多高,谁都不能自命为人民的“父母”,而只能是人民的“子弟”。“官”民之间的关系,这样摆才对。
因为身为民之子弟,就要时常想到自己的来路,办事管事,也就都有了一个正确的立足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