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阅读
  • 0回复

在新的战略起点上——全国农村工作会议侧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1-16
第2版()
专栏:

在新的战略起点上
——全国农村工作会议侧记
本报记者 姚力文 刘允洲
新的高度新的特点
时值1984年岁末。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的代表们回顾八十年代头五年历程,特别是1984年的成就,满怀喜悦地发现,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新高度的标志之一:粮、棉大幅度持续增产,198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八千亿斤,棉花一亿一千万担。从1982年起,三年时间,粮食总产增加一千五百亿斤,棉花总产量增加三千万担。粮棉长期紧缺的局面结束了。这表明了我国农村由解决“温饱”问题向小康目标过渡的开始。
新高度的标志之二:乡镇企业蓬勃发展,总产值比上一年增长23%,达到一千五百亿元。人们没想到,农村经济的这支异军崛起得这样快。从沿海到内地,从平原到山区,农民企业如得雨春笋,到处破土而出。过去乡镇企业基础薄弱的福建省,大踏步迎头赶上,去年全省乡镇企业年产值增长30%多。基础好的地方发展更快。广东省佛山市乡镇企业在“跳出来”的口号鼓动下,投入近十亿元巨资,进口数万台先进设备,引进先进技术,使企业得到改造,产品销向国内外市场。在乡镇企业这支异军中又起异军——农民的集资企业和家庭工厂发展异乎寻常地快。据浙江七个县的调查,农民去年集资二亿七千万元,办厂上万。这些厂大都投资小,上得快,经营活,效益高,使一些老乡镇企业感到竞争的压力。
给人印象更深的是,方兴未艾的农村商品生产,发展势头迅猛,给农村经济带来日益深刻、广泛的变化。
头一个重要特点是,农民转向非耕地经营的趋势加快了。根据辽宁省调查,1984年全省又有一百多万劳力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分工分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着农村生产的商品化。在这个过程中,一代新型商品生产者带动亿万农民成长起来。这种历史性进步意义更为深远。
第二个重要特点是,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互相激励,互相推动,比肩前进。一些地方如保定地区、温州地区,农村经济踏起专业化的一条龙生产和专业市场两个“轮子”,加速向商品化转变。不少的县抓出几个拳头产品,出现几个主要行业,形成几条“龙”。技术或经营能手、骨干企业、运销大户、贸易服务中心起“龙头”作用,带动专业户、联合体、分散的家庭工厂、作坊,组成小区域的专业化、基地化生产;专业市场随之应运而生。这些专业市场成为产品和原料的集散地,技术、信息的交流场所,沟通城乡交流的新渠道。这些又带动了小城镇的兴起,促进了专业化、商品化生产的不断发展。
第三个重要特点是,资金、技术、劳力等生产力要素,日益挣脱束缚,在更广阔的范围空前活跃地流动、组合,使生产
力迅速扩大。代表们共同感到,城乡之间人才、劳力、资金、技术的交流越来越显得突出。开拓“白兰道路”的北京洗衣机厂,把白兰牌洗衣机98%的零部件下放农村,五年来厂未扩建,人未增加,产量增长近三十倍,附近乡村带起一大片。在城市工业加快向乡村扩散的同时,农民进城经商、务工、办服务业的也越来越多。城乡打破壁垒,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共同繁荣。这是又一个大的历史性趋势。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部署,对这种趋势产生了强大的推动力,展现出激动人心的前景。
到处在萌动,到处有变革。尽管步步有阻力,生机勃勃的生产力总在为自己开辟道路——这就是人们对当前农村经济的总印象。回顾走过的路,人们有足够的理由引以自豪,却又没有一点理由为之自满。富有意义的是,人们在认定农村经济达到一个新高度的同时,也认识到它面临着一个新的起点。而把我们推上这个起点的,除了成就的鼓舞,还有难题的催迫。
粮食转化——结构调整——生产转轨
“形势大好,困难不小”,这句过去用滥了的口头禅,今天却使许多代表有了新鲜感。各个角落,各种问题,一一反映到会上:许多农民还“窝”在地里;林业上得慢;畜牧、渔业“短腿”得厉害;乡镇企业总有三难四阻;地区间差距增大;山区一穷二“死”;一些农民还在为“温饱”所苦……。最尖锐的问题是粮食。长期紧缺的粮食多起来了,本是大喜事,许多地方却出现“卖粮难”、“储粮难”,使人困惑而烦恼。吉林省有一百三十亿斤粮食愁无出路,河南省一百四十亿斤粮食难以处理……仓库“涨肚”了,资金越压越多。
会议一开始,粮食转化就成了最热烈的话题。一些代表介绍了发展饲养业,大量转化粮食的经验。山东省诸城县近三年每年都有四五亿斤余粮,他们放手发展畜牧业专业户、联合体,以有效的服务来提高畜牧生产效益,每年都有三四亿斤余粮转化为肉、禽、蛋、奶。江苏泰县沈高乡多方发展畜、禽和渔业,不仅本乡一千六百多万斤余粮消化一空,还消化掉从外地购进的近五百万斤粮食。但是,也有不少地方出现“粮多猪紧”,猪肉供应紧张的情况。看来,畜牧业严重短腿,大大限制了粮食的转化,这是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一二年前,不少人曾认为“卖粮难”只是商业渠道不畅的缘故。会议上代表们用大量材料表明,隐伏“卖粮难”背后的一个大问题是农村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在种植业内部,粮食作物偏多,经济作物偏少;在大农业内部,林、牧、渔业不足;在农村经济体系中,第二、第三产业十分薄弱。“卖粮难”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多数农民还在“搞饭吃”,商品粮消费市场狭小,粮食的转化和消费未能与生产同步发展。
面对头绪纷繁的矛盾,代表们深入思索,充分讨论。一些代表剖析了“粮多猪紧”的问题,作出这样的答案:派养派购,订价过低,背离了价值规律。湖南代表以调查材料说明,有的地方农民饲养一头猪卖给国家,不仅无利,还要倒亏十元。代表们由此一致呼吁:尽快改革生猪派购政策,放开搞活。
另一个尖锐的问题是,近几年粮食产量上得很快,但质量不高,品种不全。东北三省多数地区小麦偏紧,玉米积压,玉米面积却调整不下来,原因是种玉米来钱,产量又高。我国南方稻谷大幅度增产,但低质稻多,优质稻少。群众希望饭碗里多一些好米,偏偏好米产量少。这同肥猪多、瘦肉少的情况何其相似!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价格——统购包销,比价不合理,好东西卖不出好价。
还有类似的例子。抓住这些不协调的经济现象,顺藤摸瓜,代表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问题的症结在于国家对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存在缺陷,已经应该结束历史使命的农产品统派购制度,还在束缚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农业生产不能灵活地适应市场消费的需要。山西一位代表说得好:“过去我们把农民交征购粮说成‘贡献粮’,交得越多,贡献越大。现在应该把‘贡献粮’的概念改成商品粮了。发展商品生产,就要让农民关心市场,按社会需求进行生产。”
彻底改变“国家要农民生产什么就生产什么,农民生产什么国家就买什么”的格局,把农村生产转向商品化轨道,这就是“卖粮难”给我们的重要启示。由此看来,粮食大量积压的难题,不又是给农村经济一个新启动的极好时机吗!
放则活则兴
农村产业结构怎样调整?商品化怎样化?代表们围绕这些重大问题热烈讨论,呼声渐渐汇集到一点——放!
广东代表的发言颇有代表性:“这几年农村改革的实践证明,一包就灵,一调就顺,一放就活。调整产业结构,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放宽政策。如果还按过去样样统的办法,那就没法调整。调整要慎重,要做许多工作,但总的方针是放开。”
商品生产要活起来,就要砍断束缚它的各种“绳索”。广州前两年就对农产品统派购制度开了一刀,把统得很死的鲜鱼供销放开了。一开始,鱼价上涨,有人骂街,负责的同志硬着头皮坚持改革。没有很长时间,鲜鱼上市量猛增,价格渐渐下降、平稳,骂声也变成了笑声。去年11月,他们又开一刀,把蔬菜供销全面放开。在不长的时间里,上市的蔬菜花样多了,质量高了,价格虽然上升,可食率却提高30%。国营菜场也一改“官商”面孔,提高了经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对蔬菜供销制度“动手术”的还有武汉市。他们从去年7月份起,打破独家经营,种菜,由指令性计划变为指导性计划;卖菜,由计划价格变为浮动价格,由菜场货源分配制改为自主采购制。菜市一下子活了。过去菜农常常抱怨“种菜难,难卖菜,忙了一年倒欠债”,没有生产积极性。“统”的结果,蔬菜上市品种越来越少;国家每年拿几千万元的补贴,一年却要烂上亿斤菜。人们尖锐地批评说,大把大把的钱,都补到垃圾堆里去了。改革半年,“烂菜顽症”治好了。武汉市长在大会上介绍经验时深有体会地说:“一放就活,一活就多,一多就廉”。
事实说明,城市蔬菜放开不会乱,没有什么危险。与此相反的是,越怕越统,越统越死,越死越赔,越赔越怕。这方面的教训太深刻了!打开思路,代表们从广州、武汉议到全国,从蔬菜放开说到生猪、鲜活产品的放开,继而说到粮食、棉花的合同定购,改革价格,放开搞活的路子越来越明确。粮、棉实行统购包销惯了,开始有人认为,合同定购的方法是“限”,担心这样会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改革路子一明,人们的头脑清醒了:这是放,不是限;是让农民按消费需求生产,给农民更大的处理产品的自主权。一旦逐步放开,亿万农民将受到价值规律的严格训练,诱发出极大的聪明才智;整个农村经济在国家计划下扩大市场调节,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农村这盘棋就活上加活了。
放则活则兴。农村前五年改革成功,已经为放的方针作出有力证明。放,是时代的要求,改革的要求,八亿农民的要求。会议中,来自贫困地区的代表强烈要求进一步开放山区、林区政策。广西代表说,山区最穷,政策最紧。山区主要靠林木、药材、土特产,恰恰这些方面卡得死死的,比平原还紧。山区要想更快富起来,就必须改革统购统销政策。代表们还就乡镇企业发展,活跃农村金融,鼓励生产要素的流动,加快农村对外开放等一系列经济政策,提出了怎样放开搞活的种种建议。
更新思想锐意改革
代表们强烈感到,农村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一连串的“没想到”,既说明形势发展之快之好,也说明我们和新形势很不适应的情况。这种不适应是广泛的,突出的是我们的思想(包括观念和知识)和工作上的不适应。
许多同志说,过去我们搞了几十年过分集中的计划管理、统购统销,指导思想、工作方法都习惯于“统”的一套。要说“统”,轻车熟路,敢作敢为;要说“放”,束手无策,怕这怕那。这怎么能取得领导商品生产的主动权呢?!做农村工作的一些同志,多年来习惯于“催种、催收、催购”,习惯于从上面领任务,往下面发命令,一不愁为产品找市场,二不懂税收、价格、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完成了粮食生产任务,几乎就有了所有成绩。这种老一套的观念、经验,实在难以继续下去了。上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中央领导同志提出了“学会总揽经济全局”的号召,一年来,取得巨大进步。使代表们震动的是,形势发展出人意料地快,不懂的东西越来越多。许多同志意识到,老一套经验越来越不适用,学习的任务越来越重,只有老老实实,从头学起,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观念,才能跟上形势。
当前农村遇到的另一个突出矛盾,是一些领导部门和工作人员的工作与农村新形势不相适应。来自地方的代表批评了某些领导部门对乡镇企业的不正确态度。辽宁、江苏、河南的代表反映,有些部门口头上说,对乡镇企业一视同仁,其实在许多方面不一视同仁:乡镇企业贷款常常受限制,能源、原材料不予关心,只有在税收上一视同仁。甚至有的税收部门对待乡镇企业采取只取不予的下策,只顾眼前利益,不管是否有利于生产发展。这就给乡镇企业的发展带来困难。
去年贯彻中央一号文件过程中,农民就提出是一号文件大,还是“二号文件”大的问题,代表们反映,一些部门至今还在拿自己规定的“二号文件”来限制农民发展商品生产,这一情况应尽快改变。有的代表指出,农村形势深入发展,一些部门的老规定,如果不及时改正,并统一到中央文件的政策上来,将会不利于农村大好形势的发展。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及时使部门的思想和工作跟上形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