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陋室志——记已故的北京特级教师张思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1-22
第3版()
专栏:

陋室志
——记已故的北京特级教师张思恭
本报记者 洪天国
“丹心一颗蚕丝吐尽育出满园桃李
陋室两间蜡炬燃竭照亮几代新人”
这是一副挽联。北京市第八中学师生将它敬献给已故的特级教师、市第七届人大代表张思恭。
不论人世沧桑如何变迁,张老师坚守中学教师的岗位长达四十年,爱生如子,充分表现了一个人民教师对祖国教育事业的赤胆忠心!在六十六岁退休后,张老师不顾严重的肺心病和肺癌缠身,到学校辅导中青年教师,直到病情恶化住进医院,真可谓蚕丝吐尽!执教数十年间,张老师为国家培养了数以千计的三代人,说他育出满园桃李,并不过分。
然而,让人遗憾和痛惜的是,这样一位为人民作出不平凡成绩的特级教师、市人大代表在两间阴冷、低矮和简陋的屋子里,艰难地度过整整三十三个秋冬。
三不老胡同2号的主人
西城区德胜门内大街三不老胡同2号,在高楼林立的首都,显得那么狭窄,那么寒伧:三间低矮的堂屋和两间门朝北的临建棚相对挤逼着,填满了八十多平方米院落的大部分空间。走进中间和东间,伸手几乎够得着天花板,北墙没有一扇通风的窗户,南墙上的玻璃窗和木棂窗,又窄又短。中间九平方米,一张双层床依北墙而立,什物四处堆积着。东间也是九平方米,放置一张双人床、一张小书桌、一个柜子、一对简易沙发和一个煤炉后,拥挤的过道里走两个人也得侧身而过。夏天,屋子里闷热得透不过气,潮湿的地面能渗出水来。冬天,由于房子低矮和建筑物遮挡,温煦的阳光照不进,房间显得阴冷而昏暗。张思恭一家六口,一直住在这狭窄院子里的简陋的堂屋中。由于几十年的劳累,张老师从六十年代就患下肺气肿,以后,又日复一日地加重为肺心病。1983年春天,张老师刚退休没有几个月,又检查出肺癌,5月5日不幸逝世。
“象张老师这样的特级教师,一辈子没能住上新房子,真叫人遗憾!”八中的师生念叨张思恭时常常喟然长叹:“要是张老师能住上好点的房子,他现在可能还会在我们中间,为八中的教学改革贡献余热!”
“让每堂课都成为好课”
三不老胡同2号东间屋子里那盏微弱的灯光,在流逝的一万多个日子里,几乎每天都亮到深夜。张思恭晚饭后总要伏在房间西南角那张小书桌前,认真地预备明天的课程。
并不是张老师对教材不熟悉。他194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渊博的数学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为八中师生所公认。代数、三角、几何、微积分,张思恭都烂熟于心。难怪师生回忆说:我们请教张老师几十年了,没有一回把他问倒的。
在课堂上,张思恭老师的教本和教案不用打开,就能滔滔不绝地讲完一堂课的内容。学生问起任何一节、任何一道练习题,张思恭老师都能立即讲述出来。他的课靠数学本身的严密逻辑和丰富内容吸引学生。层次分明,分析透彻,板书清楚,语言生动,这是张老师几十年来始终保持的讲课特点。
“张老师两支粉笔就能上课!”这是八中师生的一致赞誉。
但张思恭老师从不只靠手中的白粉笔。大部分章节他教过二三十遍,但他还要象备第一堂课那样认真。“爸,你对教材都滚瓜烂熟了,还备什么课?”儿子不解地问。父亲笑着回答:“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学生不同,备课的内容就有差异。有针对性地讲课,好学生听了有趣,差学生也能听懂。”
“张老师,请喝下这杯茶!”
每逢星期天、节假日,总有几名青年人来敲三不老胡同2号那扇小得不能再小的木门。这些高考落榜者和在校中学生似乎很懂得,知识的财富并不全都藏于高楼大厦之中。吸引他们到这所简陋的房子里来的,是张思恭老师渊博的数学知识和爱生如子的高尚品德。
张老师从不让这些青年人失望。他不厌其烦地回答青年人的提问,常常一讲就是半天。邻居的一名中学生,每星期天都来向张老师讨教。在张老师的辛勤培育下,他考上了大学。
为学生的前途负责,是张思恭老师的优秀品质之一。刚恢复高考的第一年,从动乱年代走过来的学生连手中的书都没有。数学组决定利用寒假为学生编复习提纲。在三不老胡同2号的小屋子里,张老师忙了整整一个寒假,编写出代数复习提纲,一开学就发到学生们手中。
白天讲授,深夜备课,假期得不到休息;回到三不老胡同2号又只能生活在烟熏油呛的空气中(当时的张家没有临建棚,做饭炒菜都在屋里),张思恭咳嗽不停,肺气肿日益加重,讲起课来,咳嗽就更厉害。学校领导想为他少安排点课,他回答:不要紧的!老伴埋怨他病重还早出晚归,他回答:学生在校园里等着我呢!
学生们被这位老人带病上课的崇高精神所感动。几名学生凑钱买只茶杯,泡上一杯热茶,放在讲台上。“张老师,你咳嗽时就喝口水吧!”这是学生们的心愿。
张老师造就人才上的卓著成绩,受到社会、家长的高度赞扬。1955年和1956年,他两次受到市教育局的嘉奖。1960年被评为市先进工作者。自1958年后,他先后被选为北京市第三、第四、第六和第七届人大代表。1982年他晋升为特级教师。
也就在这一年秋天,张思恭退休了。但他舍不得八中,照常早起晚归,辅导学生和青年教师。他毕竟老了,挤不上公共汽车,干脆蹬起自行车,不管下雨还是刮风,从不间断。从三不老胡同到八中,要半小时的骑车时间。寒冷的空气使张老师的咳嗽更加厉害了。两个月后,他病倒了。
“还有比我困难的,再凑合几年”
张思恭老师为教学耗尽了毕生的心血。然而,他在经济和住房等个人利益上,从来没有向国家伸过一次手。
“张老师,你还要在三不老胡同住下去?”六十年代初,老师们就建议张思恭换换房子。是啊,那时他已是一级教师,又是市人大代表,向有关方面提提要求,换一处好些的房子是不困难的。可张老师的回答只有一句:“这就挺好!”
这当然不是真的。张家三个姑娘,一个儿子,全家六口人挤在十八平方米的空间里。一到晚上,里屋外屋铺满了大床、小床……
1976年的地震造成三不老胡同2号后墙的倒塌。虽经国家抢修,但这栋陈旧的房子更加破残了。冬天,狂风从大大小小的墙缝往里钻;春天,雨水穿透屋顶,往床上漏。环境越来越不利于张老师的身体。
北京召开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期间,孩子们劝父亲在会上向有关部门反映一下自己的住房困难。关于中小学教师住房困难,作为人大代表的张思恭在经过调查后曾写成提案上交代表大会。提案中他没有讲自己的恶劣环境,而是举了陆老师一家六口人住九平方米的典型事例。这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陆老师很快住上一套二居室新房。开完会回到家中,他对家里人说:“还有那么多的人需要解决住房,我们就不要提了。”
八中的领导常常关心地询问:“张老师,家里有什么困难吗?”张思恭总是笑着回答:“没有!人民给我的许多了!”
其实,学校领导了解张老师住房的困难,先后三次向有关部门打过报告。然而,所有的回答都是一样:“没有力量解决。”
八中当然对此更无能为力。它虽然是北京的重点中学,但二百多名教师中,象张老师这样住房困难的还有几十家。
1983年,八中分到三套二居室住房。这是三十五年来的第一次。分给谁呢?光人均三平方米以下的困难户就列出五十几户。人们也想到退休后住入医院的张思恭老师。然而,二百多名教师,仅仅有三套房子,僧多粥少啊!张老师对家里人说:“比我们困难的还有不少,有三代六口人住十六平方米的,有上、中、下三层铺的,有回到家中只能坐在马扎上批改作业的,有结婚多年还四处‘打游击的’……这样的人不先解决咋行?我们还没有困难到这一步,再将就一下,凑合几年吧,以后还有机会!”
我们已经无法给张思恭老师什么补救了。但我们还有许许多多象张思恭那么好的人民教师。尽一切可能的力量及早解除中小学教师住房困难,这将是对张思恭老师最好的追忆和怀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