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为了夺回失去的优势——记跨栏新秀余志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1-23
第3版()
专栏:体育

为了夺回失去的优势
——记跨栏新秀余志成
在我国男子田径纪录表上,“寿命”最长的全国纪录是一百一十米栏,广东选手王勋华创造的十四秒十的全国纪录,从七十年代睡到八十年代……
我国一百一十米栏的“黄金时代”是1965年,北京名将崔麟创造的十三秒五的全国纪录,距离当时的世界纪录只差零点三秒(手计时),一直到1974年德黑兰亚运会,三十岁的老将崔麟仍以绝对优势夺得一百一十米栏冠军。七十年代后期,随着崔麟等一批老将的引退,跨栏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危机,许多老前辈为此感到忧虑、焦急。
去年6月10日,在南京全国田径冠军赛上,解放军选手余志成以娴熟的栏上技术,迅猛的冲刺两次打破沉睡多年的一百一十米栏全国纪录,特别是他在决赛中跑出十三秒九五的好成绩,第一次冲破十四秒的大关。
1963年7月,余志成出生于广东佛山。他爸爸身高一米八○,妈妈身高一米六六。志成从小高出同龄孩子大半个头。小学五年级时,他迷上了跨栏。在佛山十二中,他十分轻松地赢得校运会六十米跨栏冠军,被市少体校教练邝丽娟看中。此后,他又到广州部队田径队、解放军田径队、国家田径队,分别受教于我国五、六十年代跨栏名将潘兆鸿、周连立和梁仕强门下。十年严格、正规的跨栏训练,使小余能够轻松地驾驭这项需要复杂技术的运动,形成了起跑快、过栏动作干净利索、步点步距稳定的技术特色。正在国家田径队任教的英国教练韦特比曾说过,中国径赛选手在速度、力量方面并不比美国黑人运动员差,影响他们提高成绩的主要因素是柔韧性不够,对于需要高抬腿的跨栏选手来说,柔韧性的优劣更是成败的关键。所幸的是,余志成的几任教练都十分重视柔韧性训练。现在,这位身高一米八七的小伙子竟能象女子体操队员那样双腿“大劈叉”,在国家田径队男女队员中,他的柔韧性可名列第三,再加上他出众的长腿、良好的爆发力,在众多好手中,他脱颖而出绝不是偶然的。
今年冬训,小余意气风发地奋战在训练场。他不顾伤痛,狠抓了力量、速度、弹跳等几个环节。一些行家指出,余志成年纪轻、实力强、技术好,他的成绩在不久的将来,还会有新的突破。赵晓文(附图片)
余志成(右二)在110米栏决赛中。王金城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