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广开学路育人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1-24
第1版()
专栏:记者来信

广开学路育人才
怎样才能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记者就这个问题请教了在安徽的高教界人士,他们的回答是:要把国家统招统配办学体制,改革为多渠道、多层次、多规格的大家办学体制。换句话说,就是要把“独木桥”变成“阳关道”,不拘一格,广开学路,百花齐放,造就人才。
其实这种新的学路已在我国广泛出现:
1978年安徽马鞍山市政府与冶金部马鞍山钢铁学院为马钢办了一个大学教学班,省、市负责组织领导,学院负责教学,马钢承担教室、经费和后勤管理,招生按考生参加全国统考所得分数为依据,略低于统招生的分数,择优录取。七年来,这个教学班已培养了三百九十多名冶炼、轧钢、机械、电子计算机和工业自动化专业人才。学生入学一律自费走读,毕业后一律择优录用。已毕业的三百一十多名学生,学习成绩很好,不仅马钢争着录用,安徽各地也抢着要。
1980年在安徽又出现了一所新型的自费走读大学——合肥联合大学。这所大学是合肥市政府和中国科技大学等单位联合创建的。专业按社会需要设置,教师按合同聘用,学生毕业后也是择优录用。由于专业对口,去年首届毕业生一下就被社会各方争要一空。
这种学路好处很多:一是可以调动学校和社会各方的积极性,国家可以不花钱或少花钱就能造就大批人才;二是可以更具体地按照社会的需要招收学生,专门培养,学以致用;三是自费走读、不包分配,学生无“铁饭碗”可端,因此学习用功,家长督促也紧,学习成绩大都很好,被录用之后,有的工作能力还超过同类型的统招统配生。
但这种新事物在一些学校和部门至今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该让毕业的学生,却拖着不发文凭;单位录用后,有的还受到冷遇。因此,不少教育界人士建议:为适应我国经济腾飞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当前应大力提倡和广泛宣传多渠道、多层次、多规格办学,发展高等和中等教育事业,都要采取多管齐下的办法,既可设有国立的、省立的、市立的,也可设有合股办的、私人办的,总之,要广开学路育人才,众人拾柴火焰高!
本报记者 张振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