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宁德地区电子工业迅速发展,是因为得益于——闽东籍科技人员用智力支援家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1-25
第3版()
专栏:

宁德地区电子工业迅速发展,是因为得益于——
闽东籍科技人员用智力支援家乡
本报讯 记者张铭清报道:工业基础较差的福建宁德地区,去年电子工业从福建省最后一名跃居第三位。电子工业的产值、税利分别比1979年增长了十倍、二十倍。属于知识、技术密集型的电子工业是怎样在这个落后地区发展起来的?开展智力支乡活动,引进科技和人才是一条有力措施。
闽东籍的科技人员分布在全国各地。宁德地区于1981年4月成立闽东新技术开发公司后,通过调查摸底,用各种渠道与在外地工作的闽东籍各类科技人员取得了联系,并摸清了他们的专业特长、技术职称。这个地区主动向他们介绍家乡经济建设的情况,请他们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积极为支援家乡建设提供科技信息和科研成果,帮助培训技术人员和解决技术难题。
著名科学家谈镐生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工程师卓寿镛同志受聘担任闽东新技术开发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后,卓寿镛建议家乡古田县创办电子仪器厂,生产新型的磁性电键,他可以提供技术指导。县里采纳了他的建议,办厂半年就盈利三万多元。中国科学院声学所刘文义工程师多次帮古田县电声设备厂解决试产声学靶和多路数据录集器的技术问题。电子工业部工程师蔡雅风夫妇,吉林省电子工业研究所副所长陈世霖同志等十几位工程师经常关心和指导家乡电子仪器厂,帮助宁德电子元件厂解决瓷基体与蜂鸣片生产技术难题。在他们的带动下,福建籍的工程技术人员也积极帮助闽东发展电子工业和其他工业。
闽东籍的科技人员除了自己智力支乡外,还为家乡充当经济技术“红娘”,协助家乡工企业聘请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并提供信息。如今,一百多位各方面顾问成了闽东电子工业的强大后盾。西南交大设备处处长张家彦提供了西南地区需要微克托9000微型机系统的信息,使闽东新技术开发公司一下子销售三十四台,销售额达一百七十多万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