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在两种“噪声”面前——记天津一机局工程师孙义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1-26
第3版()
专栏:

在两种“噪声”面前
——记天津一机局工程师孙义昌
本报记者 肖荻
基建工程师孙义昌迷上一门新行道:向城市噪声宣战!
城市噪音,来自日益增多的汽车、摩托车、拖拉机……它使人心烦意乱,头昏脑涨。控制它,减弱它,是人们的共同愿望。但是,当孙义昌潜心于此时,却招致另一种“噪音”:“不务正业!”“想捞外快!”最恼人的一次是当他打算将研究成果向有关领导人汇报时,一家大宾馆的执勤人员却来电话查询:“孙义昌是不是神经病!”
那些足以使灵感和热情烟消云散的叽叽喳喳,折不断孙义昌想象力的翅膀。这位天津市一机局基建处的知识分子,前几年由于压缩基建,任务不足,时间充裕,他不愿虚掷光阴。然而,闲呆着没人说话,干点事业就遭人挑剔,这种逻辑必须打破!他知道,有多少知音在殷切期待他……
那是十几年前,他在一个工厂,眼见工人在进行发动机热磨实验,要连续在一百多分贝的噪声中干几小时,痛苦不堪。他根据声学抗性消声原理搞了一个消声坑,工人们高兴得直跳。后来他在天津拖拉机厂又把一百分贝以上的环境噪声,成功地降到五十五分贝。历史和现实,激励他萌发了一个雄心:为减弱交通噪声努力!
从此,他有空就跑到马路上、车场里谛听各种车辆的噪声。他发现,一切汽车、拖拉机、工程机械的噪声,莫不来自发动机的排气系统。而担负降低排气噪声的消声器,结构是不合理的!废气进入消声器后经过一百八十度回旋排出,虽能起到一定程度的消声作用,但由于排气不畅,背压增加,不仅造成冲击和震动,而且造成涡流,产生不同程度的排气阻力。
能不能反其道而行之?他苦苦思索,有两次,在路口闯了红灯而不觉。常常吃着饭停下筷子愣神。秉烛夜读,无暇辅导孩子学习,自然也要听妻子许多嘟哝。他在大学学的是机械,现在要钻声学,确实不易。但世事通明皆学问。我们的老祖宗大禹治水的故事给他以启迪:疏导。一种“三不变”(不改变气流截面积、不改变气流方向、不改变气流形状)的新型节能消声器终于被他搞出来了。
中国的许多科技成果常常以“三品”的命运被尘封:样品、展品、礼品。孙义昌决心争取社会对新消声器的承认,他到处请人光临其实验现场。在这过程中,他得到了许多热情的支持,也碰到不少冷落和搪塞。但,他勇往直前。甚至,他还动笔写了一个宣传消除噪音意义的电视剧本。
一见胜百闻。天津市一位副市长现场参观后深为赞叹,大力支持。那新消声器的优点十分明显:消声效果比旧件可降低整车噪声三至十分贝,达到国家规定的远期车辆允许噪声标准;油耗降低,比使用原消声器节油2%;可改善车辆起动性能和加速性能,减低排气浓度。四年来,经天津市四百多单位对国内外十四种牌号、近千辆汽车试用,均有显效。1984年,天津市24路公共汽车连续试用孙义昌的第二代节能消声器,节油率达到2.5%,整车噪声由90分贝以上下降到80分贝。这一成就引起各方面注意。天津科技情报所查阅了十五年来各国有关资科,没有发现与本技术结构特征相同的消声器。它将成为天津市首批呈报专利的发明创造之一。据统计,若全国250万辆汽车都换用这种节能消声器,那将节油十几万吨,而人间将变得比较清静。为了得到这点儿清静,孙义昌战胜了两种“噪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